外脑培训与提升企业的能力无关

|来源:新高考网

快车毕业生人力资源网讯 营销界似乎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两个方面:一:员工素质,二:执行力。而企业提高这两种能力又大都选择了很普遍的做法:借助外脑培训。很多企业的HR和老总的出发点十分的合乎于情理和富有逻辑性:培养一种抛砖引玉似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氛围中领悟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阐释和实战派的“原创音乐”,并接受一些强化领悟培训印痕的训练,最终能使员工提高素质掌握技能,用到工作中用到市场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通过调查得知,80%的企业对外脑的培训不是很满意,认为收益很浅,企业仍然在原来的轨道上运转,优势还在,劣势依存,似乎一切都没改变。笔者有着八年的实战营销经验,并涉足营销培训,通过对外脑培训的自身体验和近距离接触,笔者斗敢妄言:外脑培训与提升企业的能力并不相关!

在中国,往往一火爆的行业随之而来的就是混乱,培训行业把这一现象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因为参与其中的都是IQ较高的人,列举一些问题供业内人士剖析,也许我们更能明晰究竟外脑的培训对企业的能力提升有多大的裨益。

看一个行业的发展态势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操作人员的素质构成。目前培训师良莠不齐,其行走江湖的武功套路各异,很多并不入流,功力也高低迥异。有的是学院派老师走出课堂,挂着个顾问,基本上是到处讲课顾不上问其他的事情;有的确是一些知名企业的高层营销人员流落江湖,开始传授营销秘笈;更有甚者没有任何背景仅靠朗诵一些羊皮卷论文或是模仿某个讲师,情不自禁处潸然泪下,以此去到处混饭吃。后来企业反馈的结果是学院派的理论深奥难懂,实战派的营销故事听着热闹却难以复制,朗诵诗歌的培训师目的就是为了挣演出费,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效果之所以很差根本原因还是培训师本身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把其当做一项事业来抓,投入的也远远不够。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这方面也是捞钱的好手,大部分没有自己的专职讲师,但组织讲座、中介收费倒是样样做的很到位,就是对实用讲义制作、课程内容、售后跟踪等等一概冷漠。同时讲师和培训机构对课程的宣传倒是很热忱有加,另类的观点很是吸引眼球,炒作变成了夸大其词的代名词,结果是误导了很多急于改变现状的老总和老板。在外脑培训中效果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科学,一些讲师靠一个实战动作打遍天下,事先也没有和企业充分的沟通,谈的大多是时间的安排和费用问题,导致很多课程的设置不是很适合企业的实际,削足适履的讲义最后会导致没有解决企业的任何问题,毛病依旧在,优点不用求。企业也往往是高中低层一起受用一个讲座,到头来角度不一,见解不一,效果确是一定不好。

培训的效果极差,对企业提升自身能力毫无益处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比如培训师喜欢根据现场的气氛调整一下讲义的内容,往往哗众取宠,讲爱听的不讲实用的。只要大家听的高兴,掌声不断,游戏互动有趣,哲理故事生动,培训师都乐此不疲。使得培训出现了过多无用的互动和穿插故事,公司花高额费用组织的培训变成了生动故事会和活泼的游戏课。培训过后这类培训师往往得到员工的评价更高,于是企业高层欣慰觉得成功,培训师高兴觉得有成就感。于是培训师欣欣然拿着不菲的报酬杳无音信了,即不关心培训后的反馈,也不关心培训课程的理解消化和落实实施,可以说训后没有售后,一锤子买卖。这些都是培训市场混乱、效果差,最终没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也是培训后企业所痛恨的。

总之企业不能把提升核心竞争力过多的寄托于外脑的培训上,

因为市场的混乱,人员素质的差异,专业性不够等等一系列因素所致,但培训的效果也不能盖棺定论,全部抹杀,充分的利用好培训对企业还是大有裨益的。但如何利用培训,如何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培训效果却大有文章可做了:首先应该重视企业内训师的栽培和训练;其次请适合的培训师,但未必是知名的;第三量体裁衣,深度沟通,针对企业存在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讲义制作和进行培训。第四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培训,真正互动,训后协同讲师消化培训内容,并有步骤和计划的实施一些管理方法。最后理性看待实际效果,不会单纯看掌声和员工的评估,训前与讲师深度交流,避免误导过于“精明”的培训师。对此我的总结是外脑的培训对企业有作用,但不能作为一个战略支柱来凭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样企业只能是“把悲伤留给自己”了。

更多关于人力资源文章,详情请登录:http://hr..com/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