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联系方式有哪些 办公室常用电话汇总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联系方式
教务处是在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施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建立和维护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并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主要职责有:
1.拟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按计划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组织学生选课、调度教室、组织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考试(考核);负责全校本科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位和学历证明、学生证、校徽等)以及成人教育本科学士学位管理,协助国际教育学院做好留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类进修班、短训班的开办工作,接受并管理进修生、旁听生。
2.制定教学方面有关规章制度。组织遴选和推荐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以及其他专门委员会的专家人选;组织各学院制定和实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教学文件;推进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本科各专业实习计划制定、实验设备年度需求计划制定;协助各院(系)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负责相关专业评估工作;有重点地组织教学改革试点。
3.组织本科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的立项、检查、验收。组织本科各级各类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编写的规划、审定和评优工作;组织本科各级各类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的评选工作;编制年度本科教学经费的预算,拟定分配方案,监督审核经费使用情况。
4.负责全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和本科教学编制的核算、做好本科班风学风建设及奖学金的评定。
5.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如:专业设置与调整、制订年度招生计划、制订学校实验室发展规划、制订教学激励及约束机制等。
处办公室
工作人员:颜开 马琳琳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11
联系方式:025-58731152,jwc@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协调部门内部,及与校内外其他部门间的本科教学相关工作;
2.制定、起草部门工作计划、文件报告,及相应工作督办等工作;
3.做好部门公文、信件、报刊的收发、编发、传阅、归档等工作;
4.组织协调各类综合性会议、日常校内外来访接待等工作;
5.做好教务处印章、经费、人事、设备、网站等管理工作;
6.做好全校学生火车票优惠卡的办理与充磁工作;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教务科
工作人员:邹林斌 蒋寅 余莉莉 田颖颖 吴慧婷 马琳琳 景海燕 欧倩 常月圆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15
联系方式:025-58731153,jwk@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负责建立健全教学运行规章制度,编制教学日历,加强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维护与管理;
2.负责下达学期教学任务,做好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编制课程表、学生选课、重新学习、学校教室资源的统筹管理与调度、课程考试、成绩管理、学分互认工作,组织开展大类专业分流、辅修专业、转专业、推免生工作、学业预警,办理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与异动、学生证、校徽发放与补办、学生出国成绩单、学籍证明、学历证明等);
3.负责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审核、证书管理工作;
4.负责本科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工作;
5.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实践教学管理科
工作人员:徐中兵 谢学俭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21
联系方式:025-58731278,sjk@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负责年度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和工作总结;
2.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3.负责组织和督促学院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生产实习、实验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4.负责组织和协调院系做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5.负责收集实践教学成果,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相关的评优评奖工作,按要求上报各类数据;
6.负责实践教学工作材料的归档和本科室的文档工作;
7.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工作人员:任团伟 吴昕芸 熊蒙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09
联系方式:025-58731344,cxcyjy@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制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文件,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落实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相关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统筹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定藕舫学院竞赛实验班相关制度文件,负责藕舫学院竞赛实验班的教学组织、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
3.负责云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平台建设,负责云创空间有关教育部、科技部、江苏省、南京市等单位的绩效考核和总结工作;
4.负责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各单位竞赛申报、参赛管理、预算审核、经费管理等工作,负责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积分)统计、竞赛级别认定、竞赛奖励等工作;
5.负责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协助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6.负责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认证工作,组织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7.负责双创网站和“信大双创”微信公众号建设、管理等工作,负责“创客帮”学生组织的管理、学生干部选聘等工作;
8.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科
工作人员:孟克 肖娜 马煜春 冯少婉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07
联系方式:025-58731083,jyk@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研究了解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收集教学改革等有关信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供校、处领导决策参考;
2.负责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工作;
3.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和组织实施;
4.负责专业认证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科认证、国际认证等;
5.负责“四新”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建设规划、新专业申报与学士学位授权增列审核、一流专业建设与申报等;
6.负责学校“三级”一流课程体系(校级、省级、国家级)的构建与管理工作;
7.负责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作项目的申报与建设管理工作:教育部“四新”与产学研协同育人、各类教改项目、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
8.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教材科
工作人员:周鸿渐 咸亚丽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21
联系方式:025-58731583,jck@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制定和完善教材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办法;
2.负责组织我校本科教材规划和教材建设工作;
3.开展教材建设和管理等研究工作;
4.负责组织教材质量认证、优秀教材的评选和推荐工作;
5.负责教材建设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6.负责组织教材征订和选用工作。
7.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考试中心
工作人员:刘淑平 周立涛
办公地点:新行政楼421
联系方式:025-58731291,kszx@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制定有关等级考试的管理制度和文件,建立考试管理制度体系;
2.负责我校组织的各类省级以上(含省级)考试的考务管理工作;
3.制定考试工作规程,并以此为依据对考试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4.对学生的等级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汇总,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作人员:王琴 黄梦薇 伍丽雯 刘文魁 邰利新 孙丽丽 向玉红 路爽 王翾 李亚坤 潘山青 张鑫
办公地点:明德楼N402、S102;文德楼N513、S406-1;培训楼C305;滨江楼N406;揽江楼N202-2
联系方式:025-58731248, 025-58695664, 025-58695602, 025-58731534, 025-58731526,
025-58235980, 025-58699920, xjb@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做好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使用培训和推广工作;
2.负责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及时排除设备的软硬件故障,确保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3.负责常态化录播系统的管理、维护和使用技术服务,积极促进常态化资源的利用;
4.负责精品录播教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做好微课、在线课程、教学竞赛等视频的录制工作;
5.负责学校大型活动的摄像、录制、编辑、后期处理等工作;
6.负责校级公共智慧教室的日常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工作,保障智慧教室的正常运行;
7.负责学校在线学习平台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服务,以及数据管理,保障学习平台的正常使用,做好线上教学的管理服务;
8.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作人员:周素萍 刘生 李静静 李婷 余时利 高原 桂梓原
办公地点:信息中心303、305-308
联系方式:025-58235289, 025-58235290, 025-58235291, 025-58235292, 025-58731279,cec@nuist.edu.cn
工作内容:
1.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保障全校计算机基础类实验实习教学,负责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日常运作管理;
2.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四六级英语口语考试、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工作、以及全校计算机类和两课类机考及补考工作;
3.非教学时间开放实验室;
4.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培训、招聘、考试等工作;
5.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及院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因服务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占地2000余亩;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毗邻南京市六合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建有滨江学院(现已转设为无锡学院)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另在南京江北新区、六合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683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73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230人。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蝉联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7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
学校设有24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2000余名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6人、IAA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17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0个。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全国唯一省属院校首批入选大气科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计算机科学、数学江苏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奇安信英才班、海康威视英才班等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等4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4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65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7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99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0%以上,名列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55位。近三年,研究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614项,其中,国家级获奖251项。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升学率(含出国)42%以上。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01项、省部级项目363项,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2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343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另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学校获批“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42项,2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5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惠普企业服务集团(DXC)、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与南京钢铁、亨通光电、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航天宏图、国睿科技、腾讯云、奇安信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北京研究院,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深入推进“中国气象谷”产教学研融合式发展,高标准推进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建设,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0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的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沃特福德学院,开展面向信息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全国少见的同时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商务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1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
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思想,宣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导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国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作出更大贡献。
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相关文章分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官方网站:https://jwc.nui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