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根据新高考网大学库最新数据统计,整理了重庆高考历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录取数据,包含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重庆高考的录取最低分数线、录取最低位次排名和录取人数等数据,大家在报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时候,可以参考历年位次排名来做比较。
一、2023年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1、2021年重庆历史类考生要想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16分,最低录取位次是51525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2、2022年重庆物理类考生要想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97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0900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1人;
3、2021年重庆物理类考生要想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84分,最低录取位次是97815名,招生录取人数为8人;
4、2020年重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41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02061名,招生录取人数为7人;
5、2020年重庆文科类考生要想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01分,最低录取位次是50055名,招生录取人数为3人;
二、重庆上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1、2022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重庆 | 2022 | 历史 | - | 专科 | 4 | 180 | 69770 | 省政府 |
重庆 | 2022 | 物理 | - | 专科 | 11 | 297 | 109007 | 省政府 |
2、2021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重庆 | 2021 | 历史 | - | 专科 | 2 | 416 | 51525 | 省政府 |
重庆 | 2021 | 物理 | - | 专科 | 8 | 284 | 97815 | 省政府 |
3、2020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重庆 | 2020 | 理科 | - | 专科 | 7 | 341 | 102061 | 省政府 |
重庆 | 2020 | 文科 | - | 专科 | 3 | 401 | 50055 | 省政府 |
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最新师资力量学校简介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立于1985年,是乌鲁木齐市属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改革开放后新疆成立的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现有5个校区,占地2109.5亩。学校总资产7亿元,拥有2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25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含电子图书)95万余册。学校设有经济贸易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和1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在编教职工710人,其中专任教师47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双师”教师比例为88.47%,硕博比为56.7%。 学校目前开设63个专业,包括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0个。学校生源质量和就业率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0%,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 学校现已成为新疆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和乌鲁木齐职教集团龙头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试点院校。科研能力居全国高职院校第67位、新疆高职院校第1位。2016年入选全国“服务贡献50强”高职院校,是自治区首个大学生(高职)就业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孵化基地现已获得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和国家三级“创客空间”授牌。 学校与新加坡PSB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有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专业。与俄罗斯联邦鄂木斯克州陀思妥耶夫斯基国立大学互建“文化中心”,实现教师、学生互派。与同济大学、湖北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