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岭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来源:新高考网

就在上个月,吉林省长岭县实验小学优秀教师邢敏、高建玲被派到邻近的长岭县前七号中心校去送教半个月,主要任务是帮助这所乡村小学语文教研组解决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和低年级段儿童识字教学的教研困惑。经过半个月的“耳鬓厮磨”,长岭县前七号中心校语文教研组的两位教师豁然开朗。然后,作为师傅的邢敏、高建玲功成身退,重新回到自己的学校上课。 

像邢敏、高建玲这种跨校送教的情况,在长岭县已经变得非常容易。这一切,皆源于该县已经进行了5年的大学区制改革。 

长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271所中小学中,农村学校占96%;5000余名专任教师中,农村教师占91%。在2012年之前,想调动一个教师跨校上课半个月,那是校长们几乎不敢想的事。 

这一切,在2011年末发生了改变。当年,长岭县作为全省10个实验区之一,承担了“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实验任务。校际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围墙拆掉了,几所学校组成一个大学区,教师流动变成“自己家里的事”,一切都变得流畅、高效起来。 

成立大学区学校“变大了” 

长岭县按中小学两个系列将全县学校划分为12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根据师资状况、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进行组合。每个大学区内确定一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作为基地校,其他学校为成员校。基地校校长为大学区区长,其他成员校校长为副区长,每个大学区选派一名县进修学校部主任以上业务领导担任常务副区长。各大学区以学区为研培活动单位,以区长联席会为基本组织管理形式。 

大学区内,资源共享,理念共享,策略共享。每学期年初,各大学区召开学期联席会议,各成员校提出各自学校发展目标,联席会议集中研讨后,结合整个学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既有共性又保留个性的学年工作计划和发展方案。 

教师们明显感受到了大学区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大学区下,一所所“小”学校瞬间变“大”了,共同参与研培的同伴也增多了。正如三县堡中学教师李继文所言,“以前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关系是‘附近、接近不能走进,看到、知道不能用到’。实行大学区改革后,学区内6所学校成了一所大学校,一下子多出好几百名同事来!” 

而最受益的显然是学生。一些偏远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会、音乐节等活动。实行大学区改革后,学区内的各种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都统一组织统一步调。学区会让各成员校分别承办各种大型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地处偏远的长岭县海青中心校的几十名学生全部来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节庆活动,这些孩子大多数还是第一次进城。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娃也到城里学校开眼界来了! 

校际之间走起来大学区价值显出来 

“成立大学区不是走形式,必须让大学区内的学校真正联动起来,并且是常态的、有效的联动,才能真正体现出成立大学区的价值。”长岭县教育局局长何志先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学区内学校之间、学区之间“走起来”。他提出了“三动”策略,即区内校校联动、县内区区联动、省内强强联动。 

区内校校联动是本着“捆绑发展、联盟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以大学区为基本单位,从各学校遇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入手,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取得共学、共研、共享、共赢、共进的效果。 

譬如,位于长岭县西北部的太平川镇第一小学大学区,辖4所城镇学校和4所乡村小学,总计有专任教师380名。但是,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应都比较薄弱。根据这种实际情况,该学区建立了学科教研、年组教研、学校教研和学区教研四个层次的教研活动。四个层次各有侧重,主题鲜明。 

该学区最具特色、最有实效的活动是集中备课和主题教学研讨会。每学期初,大学区基地校会组织选定年组教师在各成员校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中对指定年级的一整册教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样的备课活动入脑入心,事半功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一整册教材有这么清晰的认识,这么透彻的了解,这么整体的感知!”长岭县双龙小学的教师吕金凤欣喜地说。 

这种高质量的学区研讨活动助力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太平川镇第一小学大学区就有近10名教师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学区内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长岭县积极组织开展县域内大学区间的联动,将孤立的各个学区进行资源整合,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这项工作主要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创新驱动”。 

县教师进修学校包学区人员每学期都要汇总各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各学区间结成帮扶对子,商定具体帮扶事宜,并在本学期内兑现完成。 

县教师进修学校还会充分整合全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区所用。譬如每学期举办一次县级研培活动,组织各大学区研培联动;包校教研员还要善于捕捉创新点,全面带动。如三青山大学区在体音美薄弱学科教师自我培育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于是教师进修学校在三青山中心校大学区召开全县现场会。又如组织中小学名优教师巡回演讲,促进学区间联动的整体水平。2011年,长岭“名师工作站”主要以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实施大学区改革后,县教师进修学校扩大“名师工作站”队伍,使每所学校都有1至2人在名师工作站学习,全站成员达到232人。 

长岭县教育局还积极支持鼓励各大学区走出去,与省内名优学校联谊结对,加强省内强强联动。如长岭二中与东北师大联谊开展教研活动,流水中心校与长春市南关区的4所学校建立起发展协作关系,并带动各自学区内的成员校加入联谊行列。实验小学大学区与长春市树勋小学几年来始终保持教学互访,今年,实验小学大学区班主任已分期分批到树勋小学进行轮训。 

优质资源共享视野变宽了学校变强了 

大学区改革的另一个显著效果是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盘活了,培训资源、教师资源、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共享。 

大学区内各成员校的硬件资源,如各类功能室、文体器材等可无偿共用共享,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学校还主动为薄弱学校、村小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建设的捐助和援助。教师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学区内教师代培、跨校兼课、学区内送课等方式成为教研常态。信息资源共享则大大提高了学区内学校的备课质量和效率。如县实验小学将本校各年级电子教案供成员校选用,长岭二小一次性拿了8个U盘去基地校长岭一小拷贝各种教学管理课件。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大学区使教师的社交范围扩大、视野变宽,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热情增强,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意识与能力也随之增强,教师群体职业自豪感增强,一种全新的学区教研文化正在形成。 

,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长岭教育信息中心,全县中小学实现宽带联网,大学区的各项改革信息、学校动态、教师观点都能得到及时展示,进一步推动了大学区的交流和融合。 

回顾5年来大学区模式改革,长岭县教师进修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把工作导向、包校导引、典型导航做成新常态,深受各大学区欢迎和尊重。实施大学区改革以来,县教师进修学校业务人员每年下乡超百天,听课超百节,包校人员每人每年都重点跟踪指导1至2名薄弱教师成长。各大学区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赶时髦,对无实效的活动敢于叫停,切实把好了实效关、深化关和特色关,使大学区工作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扎实有序地推进。 

5年大学区改革,长岭县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开放、融合、共享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基于“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的探索,显然已经突破了现有教育体制下县域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找到了一条做强做精的发展路径。(中国教师报记者刘婷康秋菊通讯员孟祥震)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