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丽委员建议大幅度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

|来源:新高考网

“乡村教育还欠缺的是软件??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真正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教师,需要大批农村教师的共同努力。目前乡村教师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不是很理想。”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说。 

年逾60的庞晓丽,清瘦、娇小、慢声细语却又掷地有声。她已经在讲台上站了近40年。她说,自己做过的最大的“官”就是班主任。作为一位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庞晓丽在履职过程中,一直在为乡村教师呼吁。 

提高边远地区教师津补贴 

“两个月三个女教师先后流产。”提及自己去年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支教所见,庞晓丽话语沉重,“果洛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地方,气候条件不好,年平均温度不到零度,海拔平均在4000多米,高寒缺氧,加上乡村教师开学工作压力大,可能造成女教师流产。” 

庞晓丽说,自己去年5月份去果洛时,天空还在飘雪,因为高寒缺氧,老师们嘴唇都发紫。老师们想离开边远山区,又出不来。留在山区,又有后顾之忧,因为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当地老师工资看似不低,有5000多元,但是他们离省城很远,物流路程很长,生活成本很高。 

庞晓丽发现,在乡村教师中,男女未婚的越来越多,也很难吸引优秀师范生到当地任教,免费师范生更是招不到,不少老教师因担心走社保,纷纷退休,导致各地区教师严重缺编,果洛州这些艰苦的地区不得不降低招录门槛,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 

“工作压力大,琐碎事务多,工作报酬低。”庞晓丽说,好老师有机会的话,转行的转行,调走的调走,还有不辞而别的。布局调整后,师生比例看似符合标准,实际上寄宿制学校多了,学生住校吃喝拉撒睡,老师全要管,尤其缺乏生活能力的小学生全要靠老师操心。教师不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每天的工作量远远超过8小时,老师工作量大多了。但是工资却比较有限。 

庞晓丽在调查中了解到,果洛的特岗教师原来有59个,走了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肯定会决定一个人的去留选择问题。农村教师待遇还有待提高。”庞晓丽建议大幅提高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 

职称向边远山区教师倾斜 

职称是庞晓丽在调研中听到呼声很高的一个问题。“不比科研,教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希望对在边远山区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在职称方面给予倾斜。”庞晓丽说。 

在果洛玛沁一中,有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校长,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教课。这位校长,给庞晓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校长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在一线代课。这位校长坚持了20年,非常不容易。”庞晓丽说,有教师告诉庞晓丽,校长坚持在一线,也是希望能评上职称。但是非常遗憾,正好轮到这位校长在一线工作20年时,教师流动来位高级教师,占用了学校职称指标。这位校长也就不可能再评上职称了。“如果校长都评不上职称,我们更不可能了。”学校老师告诉庞晓丽。 

庞晓丽很为这位校长遗憾。在边远山区从教几十年,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这些乡村教师来说,职称是很好的激励。但是为什么不能向长期在一线的教师倾斜?能不能有制度规定?对在乡村工作满20年的教师,是不是应当有所激励?能不能优先评职称? 

“教师职称难评,工作缺乏激励,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中小学高级职称比例有限制。很多基层教师基数少,比例就更少。职称上不去,工资待遇提不高,没有盼头奔头,怎么对教育教学充满信心和希望?”庞晓丽说。 

“农村教师付出了很多,如果没有回报,归属感、认同感就会很低。老师们的成就感就来自于职称。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评职称无望,也不可能涨工资。他们就会没有盼头,产生职业倦怠。”庞晓丽说,自己在基层中,听到最多的是,老师们宁可评上职称后,不涨工资,或者晚几年落实职称工资,他们也愿意。 

庞晓丽建议,职称评定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老师倾斜。既要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要慰藉那些坚守三尺讲台的老教师,能在生命的禁区生存已经不易,能在职称上获得满足,也是对青年教师终身从教的鼓励。 

为教师提供周转房 

庞晓丽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撤校并点,很多学校撤并为一所之后,教师的住房也成了问题。教师一般在原来的学校附近有房。撤校并点后,因为经济原因等,没能在新学校附近买房,租房的费用也不菲。但是学校没有财力为老师们建周转房。“老师们可能只需要一个能把孩子带来,让老人能同住的房间,不一定要多大,哪怕只有40平方米,能让老师和家人住在一起也好。”庞晓丽说。 

庞晓丽建议,继续实施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加大投资力度,有效解决教师餐、住、卫问题,完善周转房的使用功能,切实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