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述

|来源:新高考网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以多种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图为6月30日,浙江工业大学举行新发展学生党员集体宣誓活动。新华社发

刚刚结束的北京、西安、成都、武汉、上海、广州等6个城市近140所高校“两学一做”优秀党课巡回宣讲活动,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又“火”了一把。他每到一处,都引发高校师生热议。

这次徐川的“火”,已在意料之中。曾经,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

师,他那篇名为《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在网络上一再传播,坚定的理想信念、轻松幽默的语言,“10万+”的阅读量、300多个公众号的转载,让“网红”徐川以一种亲切可感的形象刷新了公众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

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综合改革,突出协同创新,着力提升质量,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思政工作创新越来越“可心”

每年教师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林冬妹总能被浩如烟海的学生祝福短信集中“轰炸”。她被誉为学生们的“大众情人”、燃起学生理想信念之火的“思政林”,在该校毕业生海选“我心目中的良师”活动中,她连续10年高居榜首。

思政课,一门在人的心灵上搞建设的课程。讲好了,自然深入人心;讲不好,势必味同嚼蜡,如隔靴搔痒。而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林冬妹的公选课总是在5分钟内被一抢而空。她凭的是对思政课的执着信念、对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的深入了解及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探索。她说,要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真心喜爱、终生难忘,不就是思政课走进学生心灵的实现方式吗?

思政课建设受到了来自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了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总要求,努力把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要讲好思政课,教材要打好头阵。教育部着力规范思政课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指导有关专家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列用书”,目前全套14种已出版(含在印)13种,全面覆盖本科4门思政课。指导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为思政课教学及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基本构建起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统编教材的推出和统一使用,从根本上扭转了思政课教材一度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对于规范教学内容、统一思想观点、提升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编教材凝结着众多一流学者和一线师生的心血,及时吸收中央最新精神,多次进行修订,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内容的准确、权威、规范,对于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统编教材一经推出,受到思政课教师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教育部加强思政课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成立大会并为专家颁发聘书,提出教指委发挥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等8个作用。教育部着力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通过教师培训、研讨会、教学观摩、微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宣传推动这些有益探索,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这一计划的顺利推广背后,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据统计,全国现有思政课教师近7万人,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干力量。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沈晓明为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作专题报告。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培训2000人次,自2005年以来,各部门共培训思政课教师20余万人次。全国高校有专职辅导员13万多人、兼职辅导员5万多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党员比例不断提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

创新,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院系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一个核心主题。

教育部积极推广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计划,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的通知》,在青海、宁夏、山东等省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设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岗位,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新机制和教学人才新体系。中山大学建立了思政课助教制度,从2009年起制定研究生助教制度,作为其学业的组成部分,为每一位教师配备助教,有效延伸育人战线。东北大学落实思政课特聘教授工作要求,聘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曾经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尉凤英老人走进东北大学思政课课堂。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翼,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尤为重要。从完善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制定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保障辅导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目前,依托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每年组织30多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共培训辅导员近1.5万人次,并积极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队伍培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完善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对全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作了全方位部署。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思政课教师铆足了劲儿,想尽一切办法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路子,推进教案、课件、课堂等“精彩”系列建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整体上有了明显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正效应逐步显现。

在北京,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评教打分成绩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清华大学“因材施教”,东北师范大学“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河北经贸大学的“项目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济南大学的“三全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入心”

日前,兰州理工大学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推出的《手绘兰州理工大学》和《找个晴天,去理工大看最美的银杏林》两篇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师生纷纷转发点赞,每篇阅读量超过3万,留言达上千条。

借助“互联网+”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官方微信平台只是一个缩影。自从7月成为西北第一所教育部“易班”共建高校以来,目前,该校“易班”注册用户3.5万余人,日均访问量达3100人次,发布话题共计6300余篇。

“‘易班’就像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可以和老师、同学实时互动交流,无所不谈。”该校信息与计算科学2013级(2)班学生魏怀洋说。在“易班”的辐射下,该校推出的《红柳青年手机报》、“红柳青年”微博、微信、易班网络社区等几大平台,形成了新媒体矩阵的同频共振,一大批贴近生活、新鲜上口的“工大故事”“辅导员微语”,潜移默化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

据统计,目前,“易班”共建高校成员单位达282所,“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已完全覆盖上海60多万名高校学生;实施中的“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共建单位达528个。在此过程中,围绕构建“一体两翼”网络阵地新格局,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很多大学都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避免说教,更平实地走近青年学生。这要求我们不仅运用课堂、书本和面对面交流这些传统教育方式,还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特点,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实时对接。”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段开军说。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阵地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建设、管理和使用宣传思想阵地,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始终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这一主线,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阵地。

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扎实有序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活动,保证了*教育扎实有效。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组织各地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实践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吉林深入推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全省共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学组织5000多个,参加人数达20多万。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采取“提前到校、集中培训、统一管理”模式,持续举办新生党员培训班,取得良好效果。

为突出完善顶层设计,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的意见/>的工作方案》等文件,重在“贯穿、结合、融入”和“宣传、教育、引导”上下功夫,推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同时,会同中宣部组织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会同中国政研会研制《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测评指标》,提升*教育实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更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多数高校已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在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并注重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北京大学把建设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列入学校年度规划。江苏实施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行动、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壮大行动等五项行动。北京师范大学每月召开一次学院书记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坚持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海、浙江15所高校抽样调查显示,学校党委常委会年度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平均达4次。

学科体系建设越来越“走心”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20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该校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近年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不断涌现,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原来,这是上海在高校推行的“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始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基本途径。*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系统规划,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中的指导地位。

目前,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学科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凝聚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骨干队伍,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我们终于有了学科归属,有了自己的家”。许多思政课教师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发展的重大举措,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政课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了坚实平台。此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氛围。

以学科建设,切实推动学科实力提升;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统一,把人才培养贯穿到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编好教材、讲好课程、建好队伍,切实办好思政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内涵,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四面风帆。

*把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把人才培养贯穿到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各高校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课程审查、教学管理、学位论文选题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了相应规定。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政课程建设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对统编教材及时修订,教育部推动建设涵盖各层次、多介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各高校都能开齐开足思政课的4门本专科必修课程和2门研究生必修课程。河海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程实践、课题研究。厦门大学思政课从2010年起,拿出3个学分作为实践学分,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发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功底深厚、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经常性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文件,划出师德建设红线,推动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了罗国杰、侯伯宇、王强、金展鹏、李小文、李保国等一大批教书育人楷模,发挥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思政课独立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目前,高校普遍成立了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约400所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多数高校成立了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思政教研部具体负责、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基层党建越来越“核心”

2012年6月,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主题党团日中,该学院2009级学生党支部与2012年春季学期海外党小组日语系组长朱中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视频连线。朱中原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前期调研,为北京现场的外语学院学生党员就学术氛围、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党支部的活动,感触非常深。作为当时身在海外的青年学子,我有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在世界视野、中国格局中,将北大胸怀、外院特色确定为自己的成长目标。”朱中原说。

北大30多个院系的100多个专业,相当一部分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和田野调查课程,每年有近3000人次本科生赴海外交流。为了让党组织覆盖到这些“流动”的学生党员,经过酝酿和讨论,北大党委决定在部分学院试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并以此为起点,积极尝试“学生海外党小组”“学生军训临时党支部”“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支部”等一系列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学生基层党建形式。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全国高校教职工党员总数为125万人,占高校教职工总数的56%,共有教职工党支部10.06万个。

数据背后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关注。1990年以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的做法,共召开了23次全国高校党建会,紧紧围绕中央党建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分专题、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动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党组认真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扎实推动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各级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教育部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体制。,教育部党组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及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合格、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和作风合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合格的“四个合格”目标要求。

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次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就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给直属高校党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对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提出了四点要求。高校党委书记们纷纷表示,这一封信使自己切实感受到了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和重担。

今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组部、教育部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并开通了大学生网络党校,搭建起高校师生党员经常性网络培训的重要平台。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了2万名大学生党员和2万名教师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作为全国高校学生主题教育重要门户网站的中国大学生在线,开展了“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近1500个高校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在网上展示了微党课、支部工作案例、支部风采等学习教育成果,营造出学为基础、学做结合的良好氛围。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高校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广大党员真学实做,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强化党员“四个意识”,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化、经常化水平显著提升。

连续25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调查显示,高校师生衷心拥护以*同志的*,高度认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对*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文件,师生新党员质量不断提高。实践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层工作,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日渐完善。高校探索在课题组、科研平台设置支部,推进党组织进学生社区、进公寓、进社团,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的是培养学生对*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得学生成为*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坦言。

蓬勃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主体,从目标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思政工作深刻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以精进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多元的格局,统筹协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进程中,各地各高校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努力谱写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本报记者柴葳通讯员郑丽平)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