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界的“常青树”——记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三)
|来源:新高考网
p;1956年暑假后开学,厦门大学的课程表里出现一个小小的变化:原来的“教育学”变成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这就是潘懋元和教育学教研室几位教师做出的尝试。虽然他们仅仅是将普通教育学的框架移植到高等教育学中,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等章节改变了研究对象,但却开辟了先河:“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搬上了课堂。
正当潘懋元准备进一步实施计划的时候,遇到10年“文革”。
1978年,我国迎来科学和学术的春天。潘懋元在报纸上撰文,提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发表了《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提出了“高等教育”学科一系列需要研究和改革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这个领域的广阔性和发展前景。
1978年5月,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正式成立,此时距潘懋元把“高等教育学”搬上课堂已过去了22年。
然而,起步之初的研究室十分简陋。当时只有5个人,办公地点是在厦大化工厂一间废弃的实验室。里面摆了几张办公桌,开会时几张桌子一拼,成为大会议桌。就在这个地方,几个人又创办了《外国高等教育资料》,这是“文革”后第一份高等教育刊物。这份刊物除了发给本校的教师干部参考外,也向外单位邮寄100多份。
挪威学者阿里?谢沃在《潘懋元:一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一书中提出,中国的普通教育学首先是从西方引进的,但高等教育学不是,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学,有关高等教育学科的最早出版物纯粹是中文。这里所说的“最早的出版物”是指潘懋元编撰的《高等教育学讲义》,此书成稿于1957年。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苏联才有学者编出了高等教育学教材。可见,潘懋元编撰的《高等教育学讲义》足以体现其原创力与前瞻性。
花甲之年迎来学术的春天
1983年5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亲任会长,副会长有季羡林、何东昌、钱令希等人。
然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