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小学生作文亮起媒介教育红灯(一)
近日,一名小学教师在微博中晒出学生作文,其中王子为公主打胎的情节震惊网友。大家纷纷感慨,现在的孩子都在想什么?他们头脑中这些远远超过其心理发育程度或明显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观念、想法都从何而来?这些观念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确实,如果有机会与今日的儿童近距离接触,会发现孩子们往往语出惊人。例如,笔者询问北京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电视剧,回答是《回家的诱惑》。当追问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什么故事时,他们兴奋地齐声高叫??“小三的故事”。
在震惊错愕之余,是该认真反思当今儿童的成长环境了。调查显示,早在上世纪末,台湾小学生平均一年有1200小时在学校学习,而他们花在电视机前面的时间每年多达约1000小时,中学生每年花费超过1200小时与各种媒体为伍。美国学者的调查也显示,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前,共花费约11000小时在学校学习,而他花费在电视机和电脑等各类媒体前面的时间则高达20000-25000小时。难怪有学者指出,媒体是当代儿童的第二套课程。媒体不但进一步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也逐步瓦解、威胁和动摇了学校的权威地位。媒体不但时时刻刻在“教育”儿童和青少年,也在规训社会中的每个成员。
在媒体迅速发展的现实面前,人们做好了准备吗?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尚未掌握与复杂、开放、多元的媒介环境打交道的方法,这不仅体现在很多成人都难以明辨媒体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差别,更体现在人们完全没有鉴别媒介内容品质、按自身需求、按媒介内容质量和特性择优选用的意识和能力方面。例如,当笔者问及很多父母如何为自己和孩子选择影片或电视节目时,绝大多数父母都是一脸茫然。当问及父母如何为自己或孩子选购食品、蔬菜等物质食粮时,父母们则津津乐道。
在媒介迅猛发展、人们与媒介环境打交道的能力即媒介素养不足时,媒介工作者首先应当意识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性。尽管媒介环境的改善,最终离不开媒介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众的品位最终决定着媒介内容的走向,但媒介工作者有引领全民道德发展、弘扬正能量的职责,应该着眼长远,从自身规范做起,努力为儿童、青少年,进而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理想的文化环境。
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