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小学校衰败如斯如何引来优秀生(三)

|来源:新高考网
足。村屯“其他”专业教师数量偏多。

县域初中语文教师多而数学教师少,县城外语教师缺乏。此外,县城在地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上所占比例也明显少于城市和乡镇,这说明农村初中生进城、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后所带来的县城教师缺乏问题的凸显。

村屯教师平均要教2.38门课程

村屯微型学校多,不足30人的占26.84%,村屯教师负担重,平均要教2.38门课程。有的乡镇和村屯教师承担课程门数最多的达到12门。为什么农村学校教师任课非对口率如此之高呢?逻辑上来说,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村微型学校多。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乡村小学规模日趋小型化和微型化,校均不足30人的学校超过乡村小学总数的四分之一;不足10人的教学点占10.36%。对乡村微型学校来说,传统的按师生比配置教师的政策导致校均教师数量少、教师专业结构单一、课程难以开齐开足。

对于只能配备不足两名教师的教学点,他们面临着两个艰难的选择:要么不开齐开足课程,要么教师要教多门课程。

其次,村屯教师负担重。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尽力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村屯教师不得承担多门课程。

乡村学校衰败阻碍优秀人才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村屯,从25岁及以下年龄组开始向前推延,如果每两组为一对的话,则每一对的前一个年龄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略高于当前年龄组。为什么在村屯会出现不同年龄段之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波动呢?

这可能与国家对村屯教师政策的波动有关。1972~1977年,正值文革后期和恢复高考[微博]初期,有许多知青充当了村屯教师,这一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不仅受人尊重,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1978~1982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文化人大[微博]多以高考的方式进城,导致乡村文化人流失。1983~1987年,国家中师和师专得以恢复招生,在计划分配体制下许多农村生源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任教。1988~1992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开始加大,高校毕业生回乡任教热情下降,加之民办教师转正政策的实施,村屯教师总体质量略有下降。

1993~1997年,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使一批师范毕业生又回到乡村。1998~2002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变,加上城乡教育差距的日益深化,影响了师范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2003~2007年,随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