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校园被欺凌者不敢说 三类人易成霸凌者

|来源:新高考网

伢儿在校园里被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反之,如果你家孩子成为了欺负别人的那一个,你又该怎么办?

校园霸凌,一个持续了数月的全国性热点话题,日历翻篇到了2017年,依然有无数家长关注。

1月10日,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开了一个研讨会,讲的就是我们杭州的校园霸凌现象。与会的,除了各学校家委会代表、老师,还请来了著名心理专家赵国秋、妇联副*丁立燕,以及处理过校园霸凌案的派出所民警。

“我处理过一些案子,那些喜欢欺负同学的孩子,即便面对警察,也装出一副盛气凌人、满不在乎的模样。而且这些孩子,基本是单亲家庭、家里溺爱,或由祖辈带大的。”来自滨江区的朱警官说。

杭州也有校园霸凌现象

50%被欺凌者不敢说出来

10日的现场,家长代表发言最积极。有个小学生家长说,儿子班上有个女生,家里条件不好,不太注意卫生,班里学生大部分人都歧视她,不愿跟她玩。

另一个家长说,女儿在杭城某民办学校读初中,班上有个女孩子长得不好看,同学们老欺负她。那个女孩晚上睡觉会打呼,班上没有一个女生愿意跟她睡一个屋,弄得那个女生很自卑。

朱警官所在派出所边上就是一所中学,几乎每年都会接到有关校园欺凌的报警。

“主要发生在放学后,几个学生会欺负一个学生。我曾接到过一个爸爸的电话,他发现孩子脸上有伤,就报了警。我调查后发现,原来他被8个同学拳打脚踢,虽然损伤不大,但性质很恶劣。”

更让朱警官感到惊讶的是,当他把那些欺负人的学生带到派出所了解情况,这些孩子仍然装出一副盛气凌人、满不在乎的姿态。“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是单亲家庭、家里溺爱,或者由祖辈带大。”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原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赵国秋说,调查显示,被欺凌者中50%是不愿意告诉父母的,怕父母看不起自己,也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被报复。

三类人容易成为霸凌者

有些行为是病,需药物治疗

赵国秋梳理了一下正式发表的论文,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的一份调查,得出中国的校园霸凌的发生率为6.1%。

他说,霸凌者主要是三类人,行为儿童(也称品行障碍)、学困生(个子高大、成绩差的男生居多)和适应障碍者(对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有障碍)。

赵国秋说,有品行障碍的学生,好的时候很好,但发作时会失去控制,如果马路上有小虫子,会发泄似地碾得粉碎。“这类学生普遍念不好书,跟同学也无法融洽相处,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还有一类学生智商没问题,理解能力也可以,就是不能集中听老师讲课。这是一种注意缺陷综合征,过去叫多动症。10年前,这类学生的占比在3%以下,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占比超过5%。“他们可能只有20分钟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超过了就坐不住,喜欢影响别人。这也是一种病,单纯靠心理辅导无法完全治愈。”

还有一种边缘性人格,孩子的很多不好行为来自于性格本身,有可能是遗传性的。“比如有些父母是神经质的,总喜欢做一些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事情,遗传给了孩子,就要尽早矫正,越小矫正越好,超过四年级了再去矫正,治疗效果会成倍下降。”

至于被欺凌者,性格特征是:内向、胆怯,倾向于忍耐。对他们来说,如果超过半年时间被欺凌而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其人格发展将遭到破坏性的影响。“他们突出表现为自卑、自我否定,即使博士毕业,还是没自信。”

纠正减少校园霸凌现象

家庭教育很关键

会场有位家长说,去年儿子参加一个走戈壁的活动,队里有个高个子男生,对走得慢的同学动不动就踢一脚。晚上睡觉,他也爱拿电筒去照同学的眼睛。“我儿子看不过去,就去制止,这个同学说,你能拿我怎么样?我儿子气不过,就一拳打了过去。”这位家长问,儿子的这种行为有错吗?

杭州家长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家庭教育专家韩似萍说,以暴制暴肯定是不对的,“有道理就可以随意而为吗?我们需要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即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错误的行为就该不被允许。”

韩似萍说,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杜绝不好的。一旦孩子做错了,一定要通过惩戒的方式让他们不敢再做同样的事。

朱警官讲了一个例子,再次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出警,看到很多家长在与一名家长交涉,原来他们的孩子都被同一个孩子欺负了。那个熊孩子来了后,这位家长当着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两巴掌,紧接着又踹了一脚。”朱警官说,大家当时都傻了,也知道了这个熊孩子的暴力倾向是哪来的了。

河南多部门联手打出组合拳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

精选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汇总篇

中学生防治校园欺凌班会主题方案汇总

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多篇

精选初中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校园欺凌排查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

武师附小推行135防止校园欺凌教育模式

教育部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自查报告范文

校园欺凌治理自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