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5所高校即将更名 大学为啥热衷改名
全国45所高校即将更名教育部网站公示名单
高校都是咋更名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校更改校名成风。最初的高校更名曾多次引发热议,不过,随着更名的日益频繁,社会对于高校更名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不过,每年的招生季,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想方设法搜集各种资料,为填报志愿深挖目标高校的“前世今生”。
查阅高校更名史,不外乎四种类型: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学校更名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脱钩,独立成为民办学校更名;学校为摆脱某些传统行业形象,去掉校名中机械、化工、农林等字眼,替换为文理、科技、经管等时髦词语。
这些特点在此次的更名公示名单中都有体现。
高校为啥热衷更名?
新高考网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四类更名中,第三类是正常的,其他三类,如果确属学校办学定位、层次调整,需要更名,则无可厚非,如果学校仅仅为了让学校名字更好听“上档次”,改名却名不副实,如此更名,其实并无多大必要,“难道把学院更名为大学,大学的办学空间就更大?在国外,有的高校校名一直不变,还是创立时的学院、技工学校一类的名称,可照样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高校为啥热衷于更名呢?熊丙奇认为,高校更名可以带来现实的“红利”,譬如大学高学院一等,势必引导学校追逐“高大全”,只要“红利”存在,高校就不会放弃更名的办学捷径,“办学者把更名作为任期追求,这和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
更名能带来哪些“红利”?
我国当前对高校的评价,主要是行政评价,把大学、学院、学校分为不同层次。通常,如果学院更名为大学,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这对高校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根据我国政策,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从这方面看来,更名对高校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譬如,2010年,河南财经学院与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合并,升格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年即有部分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层次,二本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开始逐年提高,大幅攀升,优势专业在河南高校中的录取分数仅次于甚至赶超郑大、河大。
专科学校合并升格本科更名后,其招生优势更显而易见。
另外,社会上还存在“以名识校”现象,从学院更名大学,即便是办学质量没有提高,招生时的录取分数也会提高十几分。
更名背后隐藏哪些问题?
事实上,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
“学校规模变大,原来的办学特色却丢失了。”熊丙奇表示,高校办学应该注重内涵发展,需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消除对高等学校的等级化、身份化管理,对高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形成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办学环境。教育者和社会在评价高校时,也不能只看其名,而要分析其办学质量、特色。如此,学校才能安于定位,不乱改名。
高校更名也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不少困扰。以此次更名公示为例,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和河南教育学院,拟合并更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更名成功后,很容易被简称为河南财院,与之前的河南财经学院混淆。
高校更名,大学校长怎么看?
对于高校更名,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章开沅曾专门撰文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对于改名的问题,本不太积极。华中师范学院这块牌子已经打出去了,改成华中师范大学,别人反倒不知道了,所以,接手校长之后,并未急于推进。”
章开沅说,华师改名比较晚,是迫于形势。在他看来,叫“学院”未必表示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传承几百年,闻名遐迩。然而,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华师排位很靠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都排在华师之前。在现实面前,章开沅在文中称:“这种排名本极无聊,但却有实在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的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