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起源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起源
正月十五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在隋朝前已见于文字记载。《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柳“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闹花灯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们便都在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地。人们不惜钱财,比赛灯的规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大体在北周年间,大约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间。从这一习俗产生的时间、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可能与佛教的流传有关。《涅盘经》说,如来佛死后火化,将其得到的舍利子装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门弟子一边散花一边奏乐,并每绕城一步点燃一盏灯,以此来表示对如来佛的悼念,但还没有明确记载是正月十五。《西域记》所说的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光的习俗则明确说是“正月十五”了。
这两个习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民俗。从地点看,这一民俗开始流行于北方的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北周时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禅宗大新高考网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有关,因为禅宗开始兴起时,深受百姓的欢迎。从习俗的内容看,正月十五闹花灯打破了一切界限,体现了佛教禅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这种取消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时至今日还有余风。民间“正月十五没大小”的俗语和风习便是古风的余绪。
虽然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佛教及佛事活动。但当这一习俗形成之后,其宗教色彩便渐渐淡化而成了百姓们狂欢的节日。
正月十五其他习俗
正月十五习俗??点“灯盏”
正月十五闹花灯、扭秧歌、舞狮子、看烟火、赶庙会是各地民间普遍的习俗。而灯是我国传统元宵节的一个主要元素,各式各样的花灯都会在元宵节亮相,特别是充满现代科技的各式灯光,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灯给我们光明,给我们希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另一种意义上,灯又是寄托我们思念和愿景的一种方式。
在童年记忆中,老家正月十五有一种印象很深的习俗,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点“灯盏”。那时,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电灯,夜晚一片漆黑,点“灯盏”既是祈祷美好愿景的一种形式,也给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加上正月十五点“灯盏”的神圣色彩,那随风忽闪忽闪的“灯盏”火苗,在冻得赤红的小手的呵护下,散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光明,而燃烧的是童年希望和梦想,感受到的是家的浓浓亲情和温暖,也是母亲为我燃起的一支永不熄灭的心灯......。
点“灯盏”是农家过元宵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家的“灯盏”是用蒸熟的黏黍面做成的。先把黏黍面在锅里像蒸馒头一样蒸成“黏窝窝”,再垫些面粉揉衮成纸杯大小的圆柱,在顶端边沿一圈捏上花边,中间捏一个凹窝,插上用麦秸穗头缠绕棉花浸香油做成的灯芯,就做成了“灯盏”。根据灯盏点放位置和含义不同,还有形态各异的“灯盏”。如“十二月灯”,“青蛙灯”,“鸭子灯”,“小鸡灯”,“刺猬灯”,“龙灯”等等。这些不同形状的灯都是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燃后,送到各个地方,供奉各路神仙,祈求赐祥降福。这就是儿时正月十五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俗?点“灯盏”。
正月十五也和除夕一样,晚上放鞭炮吃饺子,之后就是点“灯盏”了。每到正月十五,母亲总是忙着张罗点灯盏活动。姐姐总是指挥着我和妹妹,把摆放“灯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如:门两边的石墩上,厨房灶台上,门神神龛里。然后再铺上干净的纸,因为那些“灯盏”点完了,还要端回来煎成年糕吃。水缸里要挑满水,再用高粱秆制作一只能在水上漂浮的“鸭子”,好把“青蛙灯”放在上面。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就把所有的“灯盏”放在一张桌子上,等母亲一一点燃,我们就开始忙着端送“灯盏”。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端灯盏的情景。一手小心翼翼端着点燃的灯盏,另一只手还要在前面挡风呵护着,两眼紧盯着防止风把灯盏吹灭,蹒跚的两腿却找不到方向,半天迈不出一步。看着姐姐哥哥们喜气洋洋,来来往往一次次的端着、送着。把“青蛙灯”放在水缸里,把“小鸡灯”放在鸡窝前,把“刺猬灯”放在粮仓,把“狮子灯”放在大门门墩,最后把“鸭子灯”送到水塘里……。等把所有的“灯盏”送完,看着满院灯火辉煌,闻着那到处燃烧飘散的芝麻油香,心里那个高兴劲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最庄严神圣的是“祭灯”,祭灯就是祭拜“十二月灯”,是专门祭天神的。“十二月灯”是由十二个“灯盏”组成的,在每个灯盏边沿分别捏上1-12个皱折,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祭灯时将“十二月灯”按照1-12的顺序摆在堂屋供天神的桌子上,点燃后烧香磕头祭拜,许愿祈祷老天爷来年风调雨顺,有个丰收的好年景。等“灯盏”燃烧完毕后母亲还神秘的一一检查每个“灯盏”凹窝里的干湿情况,哪个灯凹窝是干的,就预示来年那个月份干旱无雨,哪个潮湿就预示着那个月份有雨,母亲说是很灵验的。有一年春天,已经到了播种的时节,还是干旱无雨,人们都在念叨着,期待着天降春雨。母亲却说:会下雨的,正月十五雪打灯了,“三月灯盏”也是湿的。过几天真的下了雨,我在为母亲的预测称奇的同时,也天真的思考过“祭灯验天”的玄机……。上学之后懂得了风雨雷电等科学知识,但我从没有破除过母亲的“迷信”,每到正月十五,我仍天真快乐的配合母亲,尽情享受那神秘、开心、好玩的点“灯盏”的快乐。
最难忘的是正月十五“偷”灯盏。等自己家的“灯盏”点完以后,就和伙伴们三两一群去别人家“偷”灯盏,还专门捡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因为门前的“灯盏”没有孩子看护才容易得手。“偷”到“灯盏”后要先咬一口,大人们都说吃了“偷”来的“灯盏”不会生病。有一年我还小,把大门上的一个“灯盏”刚放好,等再端去第二个的时候,发现那一个已经不见了,我气得差点哭出来!母亲劝我说:“大年下不能生气,门外的灯盏就是让人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