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过年风俗,江西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

|来源:新高考网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本文为你介绍江西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南昌

过了腊月廿四天天都是年

对南昌人来说,过了廿四,天天都是年。不过有人早上过年,有人中午或晚上过年,外出的家人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团年”。但在旧年俗里,出嫁的女儿即便归来,也不得入席。

南昌上七大似年

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这天,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因此,初七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象征步步高,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

城南龙灯

作为民间喜庆文化的代表,城南村舞龙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整个桥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南昌城南龙灯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饶

板凳龙

石人“板凳龙”(也称桥灯)的制作者在板凳上扎花灯,花灯上贴有花草、树木等剪纸图案,每个板凳称为一桥,数十条板凳连成一条龙。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扛桥灯,欢喜而出汇成“蛟龙”,祈福平安吉祥。2010年,石人“板凳龙”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杀年猪

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

吃隔岁

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九江

换茶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捧元宝”“赶殇”“偷青”

初一大早,靠近山区人在敞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更次之。春节期间,除上述活动外,彭泽的“捧元宝”“跑花”,都昌的“拜大年”,瑞昌的“灿灯”,湖口的“赶殇”,修水的“偷青”等习俗,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各异的形式,凸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年夜饭吃鱼要打屁股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应有尽有。与其他饭菜不同,年夜饭上的鱼是不能碰的,它属于一种装饰,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因此要留着。如果小孩调皮吃了鱼,大人就会脱掉孩子的裤子,象征性的打几下屁股。

赣州

“桥梆灯”“傩戏”

在宁都,从正月十三到出元宵,各乡镇的村子里才真正地进入过年狂欢的高潮。夜晚降临的马头村,家家户户拼起来的长长“桥梆灯”有数百米,象征着大家团结一条龙,巡游在山涧田埂上颇为壮观;赣南独一无二的黄石镇中村“傩戏”,是由当地一65岁的民间老艺人郭献椿独演,被专家称为“民俗文化活化石”,他戴着傩面一人独戏,神出鬼没地能表演赖公射剑、王茅醉酒、姜太公钓鱼、送子观音以及钟馗打鬼等,这些都是江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牙

在赣南,小年叫“年架”,元宵节叫“正月节”或“正月半”。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摆设香案,燃放鞭炮,跪拜天地,祈求一年平安发财,并选择“大利”的方向走几步,谓之“出行”。正月初二清晨,饭前先喝一碗汤,称之“满碗”。喝完满碗后再吃早饭。这顿饭酒菜丰盛,为一岁牙祭的开始,俗称“起牙”。正月十六,还要置办丰盛的酒菜吃一顿,作为岁末牙祭,俗称“圆牙”或“倒牙”。

香火龙

寻乌县是赣南最偏远的一个县,在这里的客家人一样有着神秘的年俗活动。几个村民用点燃的一柱柱香烛,往稻草扎好的龙首、龙身、龙尾上密密麻麻地插上去。“香火龙”在村子里巡游要好几个小时,半夜时分才游回总祠堂来祭拜,在乡亲们热火朝天的礼花和鞭炮的相迎下,“香火龙”身上的香烛缓缓熄灭。

打轿

正月十五,赣县白鹭古村举行当地客家人独有的古老民俗抢“打轿”。在人声鼎沸中,一群赤膊上阵的壮汉来到总祠堂里,簇拥着一个“井”字形的粗大木架,众人高擎“打轿”疯狂地来回抢夺,突破人潮围困,挤挤撞撞,冲出祠堂,向另一家祠堂进发,场面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可阻挡,如同拔河比赛,双方争抢激烈,直到一方摆手,大家握手言和,开怀痛饮。

萍乡

灯彩

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也是重要的民俗。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春节到正月十五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萍乡灯彩的种类包括:茶花灯、狮灯、牛灯、龙灯、缩龙、马灯等。

开财门

萍乡受楚文化的相濡浸染,加上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构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年初一天未亮,鸣炮开大门,曰“开财门”。这一天,一切用水都要倾于桶内,扫地由外向里,意思是免财流于外。正月初二,女婿一定要到岳丈家拜年,俗语云:“初一崽,初二郎”。

缩龙

以芦溪镇古岗村为代表的缩龙,可称萍乡一绝。相传明代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下野,离京返回新余市分宜县,带回明宫廷缩龙制作图,后其族人携图迁居萍乡芦溪古城,缩龙从此传入萍乡。缩龙长39米,分为11节,口含龙珠,头顶一独角,故又称独角龙。龙身可伸缩,玩龙需要150余人同步进行,同时要配7支祖乐队,加之鱼仔灯、引灯、散灯等全部出动,共300多人。玩法有金龙闹海、太极图、小极图、头尾绕柱、盘龙、穿节等。出灯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元宵当天要故意找骂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元宵节这一天,很多人会去别人家的菜园偷青菜,谓之“偷青”,故意让人咒骂,说是挨骂之后可免一年灾祸。

新余

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新余乡间在过年前均会制作糍粑,因为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打糍粑需准备4~5个粑锤,还有就是一个石头做的特质凹槽,专门把糯米饭打成糯米泥的。打糍粑时会喊号子,号子铿锵有力,也很有节奏感,直到把糯米饭打成一团白白的糯米泥,看不到一粒米粒为止,再用粑锤把糯米泥挑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案台上。

鹰潭

畲民过年爱打歌

畲族是一个古老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俗称山哈,近似客家话。畲民过年特别爱唱歌,一出门就“打歌”,民歌中有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宗教音乐等。畲族民歌的曲调有传统的格式,歌词部分是手抄本,多数属于口头演唱,边歌边舞,因此,在这种氛围中听歌跳舞,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长辈收礼不能收糕饼

正月初一,全家人起床后衣着一新,洗脸水不能泼掉,要用一个木桶盛装,意为“财水”。正月初二,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上门”,拜年的礼物多为熟肉、糖、果子、糕饼。长辈可收下肉、糖和少量果子,但糕饼不能收。因为糕与“交”谐音,收了糕,就意味着断绝了交情。但为了凑数,礼物中又不能没有糕饼。酒席上,新女婿可大可小,坐上首位不为失礼,坐下首位也不算小觑。小孩子不能讲“吃饱了饭”,“了”是结束的意思,不吉利。

宜春

黄氏祭祖

靖安洲尾村全村均为黄姓,是黄庭坚的子孙。仁首镇茂埠村洲尾自然村黄氏集体祭祖相传已久,2001年黄氏后裔捐资修缮村庄大门头、香火厅、东馗殿后恢复。每逢春节大年日,农历正月初一、十五日均要祭拜祖先。但三次礼俗不尽相同。大年日、正月十五日祭祖均称“上饭”,且供品不同;初一日谓“烧天香”,供品为素食。

灯彩

正月里铜鼓客家人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灯彩走访和走亲戚。客家人的灯彩走访,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耍灯时,头一个是下贴子,帖子上写着“恭贺新年,奉上龙灯”的字样。有的还双手合一,在厅堂里说上一句“即刻龙灯庆贺,恭喜府上过个快乐新年!”。铜鼓灯彩遍布全县各地,除上面所讲的龙灯外,还有狮灯、牛灯、马灯、花灯、船灯、蚌壳灯等,可谓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烤喜火

在高安市建山镇付家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老少少就会踏着爆竹声赶到村子里的祠堂烤火守夜,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天南海北的聊着。村民把这叫做烤“喜火”,不但可以烤掉往年的晦气,还可以烘出来年的运气。烤“喜火”守夜这一特殊习俗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至今快有三百年历史了,现在已经成为该村的传统习俗,而且气氛越来越浓厚。

跳傩舞

万载县以花炮、百合享誉,民间亦以傩舞庆祝新年。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

景德镇

正月初一吃年糕

为图吉利,讨个好口彩,正月初一在浮北农村早上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的“糕”字与高升的“高”谐音。在经公桥镇歧田吴上村的村民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白糖,吃着年糕,享受着天伦之乐,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年糕代表高升,白糖代表了甜蜜,也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事业腾飞,生活甜蜜!

大门旁摆天地桌

以瓷而闻名天下的景德镇,因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人,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过春节习俗,这些特殊,当然和瓷器、窑主和瓷工有关。据了解,农历腊月二十四以后,景德镇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之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一只80件或100件的瓷花瓶,插上天竺叶、腊梅花各一两枝,桌上放置其他物品后,称为“天地桌”。

吉安

喊船

富水河畔的青原区古村陂下古名潭溪,自北宋开基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来年正月三十的“喊船”活动,就是当地最具浓郁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习俗。村民们举彩旗、抬龙船、赶长龙、执銮架,浩浩荡荡,穿行在一栋栋祠堂民宅之间,明清古风流光溢彩。穿插其间的打拳助兴、神舞、放河灯等民俗节目,直至富水河边烧完祭品。

照年光

遂川人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要在灶膛里埋入木炭、茶枯饼等燃料留下火种。次晨捅开着火,用锅中热水煮饭,以示火种延续不断。晚上,家中大小厅堂、阁楼、房间等处,都要点一盏灯亮至天明,称之“照年光”。晚饭后,要把第二天的饭煮好,谓之“年年有余”。正月初一这一天,安福县家家户户素食,吃上年饭(除夕夜余下的饭,意为“有吃有余”)。

送穷鬼

正月初三,井冈山市客家人聚居地还有“送穷鬼”的习俗,他们将初一、初二扫集的垃圾倒在户外十字路口,称为“送穷鬼”。

抚州

孟戏

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广昌县境内,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于民俗活动。

掸青

抚州人过年有许多习俗,如送灶神、玩灯等。以乐安县为例。元宵夜,年轻女孩们三五成群,前往户外菜地“掸青”,每人扯下一把菜叶,周身上下抽打一遍,并齐声唱道:打青,打青,打得小娘身上没灰星;打青叭噼噼,打得小娘身上没灰迹。唱完之后,她们还要在菜地中摘些菠菜、小葱、芥菜等带回家做成菜肴,围坐一桌,喝上家酿米酒,来一次难得的村姑聚餐。

傩舞

每年春节期间,南丰县都会有傩舞表演。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元宵节前后,乡民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江西省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江西省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