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过年风俗,河北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

|来源:新高考网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本文为你介绍河北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承德”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岁,玩一宿。”这句在承德流传很久的谚语将年根儿底下人们的生活演绎得紧张而有序。

大家每逢过年要准备许多好吃的东西,如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做豆腐有这么几道工序,洗豆子、磨豆子、加热水、过包、烧开了点卤水、压包,一般来说一斤豆子能出两斤半豆腐。”豆腐刚做出来,大伙第一件事就是吃热汤豆腐,新鲜嫩滑的豆腐,蘸着辣椒吃,再喝上一口浓浓的豆浆,那可是别有风味啊。

吃饱了,喝足了,人们就开始接着做冻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讲究将过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来,过年时亲朋好友来了,主食一热再炒上几道下酒菜,一桌佳肴就端上桌了。

承德过年还讲究贴“春条”(也叫炕条),长长的春条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写上“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一垛,人财两旺好,老少齐安乐,大吉大利”。

赶年集,购置各种春节食品、杂货、香烛、鞭炮,还有给孩子买的新衣服,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这时,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承德又称寺庙之城,因此庙会与民间节日相互辉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风情中的一大亮点。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各式的灯笼就成了主角,到处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在双峰寺附近的老年沟,人们会用面做成碗状,晾干后插上棉花,倒点油,到晚上7时多,就开始“撒路灯”的活动,祈求一年出行平安。

到了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于天亮之前在院内用火灰画几个囤形,中间撒上小米,以象征仓满囤流,来年生活富足。从这天以后,年味就会悄然淡下来。

“张家口”

在张家口,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该盘算着这年的大年该怎么过了。各家先是开始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赶紧剃头理发,因为在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禁忌。接下来,就是做豆腐、压粉条,动干锅炸麻花,蒸年糕、蒸馒头,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赖饭”,即不好的饭,天天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等年饭置办得差不多了,又是该“办大年”的时候了,“办大年”就是买年货,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糖果、点心,有钱的人家再买些鸡鸭鱼肉,还有过年的花炮,这就是办大年了。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许多庄户人家,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鸡窝上、猪棚旁、甚至农用拖拉机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庄户人家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除了贴对联,许多人家还要贴好多大纸、常千,大纸就是把红黄蓝绿各色彩纸裁成七八寸见方的纸块,再把剪成齿状的三四寸纸条粘在其两个下角,四块一幅,每块纸上写一个字,照字的顺序贴在门头上,如“春满人间”等,犹如对联的横幅。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纸裁成略小于大纸的四方块,纸面上镂空各种图案,而后各种花色成排搭配贴到房檐下,晾衣绳上,把整个院打扮得五彩缤纷。

到大年三十儿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个二踢脚炮,农家把一些贡品摆在院落一个干净的地方,意思是请神主,忙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主先享用年夜饭,之后他们再吃。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妇要把家里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从柜子里拿出来,把要准备的年货也统统拿出来,因为,三十儿这天晚上是不能开箱开柜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们说,这样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马驹”。

八大集镇看窗花

在旧时的蔚县,一进入腊月,逢每月农历的三六九,蔚州县城、代王城、西合营等八大集镇便开始热闹起来,而这个时候,集镇上唱主角的便非窗花莫数了。

那时,集市上摆满了窗花,地摊上用黑布衬底,上面也是窗花。赶集的老乡们看了这家,再看那家,比比这家,再评评那家,看看谁家剪得最好,等到把整个集市上的窗花都逛个遍,才肯买下自己最喜欢的。

对于许多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纸的老艺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取经的好机会,当地人称之为“看窗花”,并积久成习。年集实际上就是一年一度全县窗花艺术的大检阅、大评比、大交流,而正是这种群众自发的大交流,使得蔚县剪纸不断推陈出新、人才辈出。

如今的蔚县,集镇窗花盛景已难与当年相比。但是,进入腊月,集镇赶集之时,仍然是窗花最为风光的时候了。

亮子是伴随蔚县剪纸而生的一个老物件了。所谓亮子,就是卖窗花的人用木框做成窗户样的方格子,之后再糊上纸,在每个方格子上都贴上要出售的窗花样子。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呈窗花样子的。腊月的集市上竖起的一架架亮子上贴满了各种颜色亮丽的窗花,争奇斗艳,供老乡们观赏选择。一旦哪一个种类的窗花卖完了,卖窗花的人就把亮子上的那个样子撕掉,以告知买家这个已经卖完了。

如今,在集镇上,使用亮子这样怀旧的方式来卖窗花的已经不多了,大多以地摊代之。但是,进入腊月,与平时礼品剪纸在蔚县盛行相比,窗花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蔚县的许多老乡都在这个时候选上最美的窗花带回家,装扮新年,而外地的窗花贩子,也到蔚县大批的购进窗花,再到各地出售。

“衡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进腊月便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年节的序幕就揭开了,这一天要“过小年”,家家户户要在晚间送灶---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蚁吕瓷盏簦然后再请一张新的灶王神使夕接灶王时贴用。

按照衡水民间旧俗,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寓意扫去一年的尘秽,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把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习以为常的家居摆设换换位置,动动地方。室内合适的位置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门上贴门神神像、春联,影壁墙上贴上福字。

过年的时候,人们把早已买来的神誓昊在各自的位置上张贴妥当,下面秉烛焚香。人们在屋内对画着三代宗亲的祖宗图像叩头礼拜,以示不忘记祖先的养育,愿祖先佑护后人兴旺长远。人们在院子里对画着天地全神的图像焚香致礼,希冀在来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邯郸”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国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妇孺,房不分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出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的奇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时的邯郸已在秦的统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横遭杀戮。从此,赵国人对秦王更加怨恨。他们为了避免无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换旧为名,把头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旧愁、迎新喜。官府也就无可奈何了。

久习成俗后来,秦国虽已灭亡,邯郸人并没改变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称之为“扔愁帽”,流传至今。不过,今人扔帽,已没有当年的忧愁,而是把它当作一件应景的乐事了。

“廊坊”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户户炒玉米花、瓜子、花生。民间传有俗主:腊月初一蹦一蹦,大人小孩都没病。

腊月初八,这天早晨起五更熬杂粮粥,叫腊八粥,吃腊八粥,是劝人勤劳的,传说早年间有一对老夫妻辛勤一辈子,攒下个富足家业,却偏生个懒儿子,懒儿子又娶了个馋媳妇。这一对般配人物弄到一块儿,不理会父母临终劝诫的良言,自顾吃喝玩乐,不久就把父母板锄纺车挣下来的家业一股脑荡平,躲进三间露天纳风的破房子里,时令已经到了腊八,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二位熬不过去饥寒交迫中生辙,卖了大力气,把粮囤统统拆了,抛售了一把杂粮以囤篓为柴,熬了半锅粥喝了,两口子心中一暖和,想起父母遗训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地土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可为时已晚,粥凉已后,人也凉了,他们双双冻死在墙旮旯里了。人们为了牢记馋与懒的才识,便在这一天熬杂粮粥,年年告诫后代子孙后来腊八粥里放枣、栗子、核桃仁吃时撒上糖、青红丝、桂花,已变成风味食品,邻里之间品尝互送,以示互相劝诫,粥熬得超早越好,争第一家吃粥,人们还要往真武庙送一些。必须送剩的,意为圣粥,祀神。日出前,蒙蒙亮,持粥拿筷往果木树枝上抹一筷子,以敬果木神祈来看丰收还要凿冰块搬回家,放在门墩灶台、水缸台上,炕席底下,象征启遍地白银。此俗现唯余腊八粥,仍存邻里互赠之风,但已纯鉴别显其用料精致,熬粥技术之精巧了。

腊八这天还要用醋腌蒜,留待除夕夜佐其饺子名:腊八醋。

腊月过了十五、十六,开始准备年货,蒸粘糕(年年高),甜豆团子,馒头,以备春节前后用,可以减少做饭时间,以充分享受节日之乐。

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将巾在墙上的灶王像揭下来焚化,谓之祭灶,又叫过中年,传说是夜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秦报一家全年的善恶,所以,送灶王时,一家人都请求,好话好说些,坏话多瞒些,祭灶仪式用糖瓜、年糕上供,烧馥郁,再用年糕或糖瓜往灶王奶奶的嘴上抹一抹,意为封饶舌妇女的浅嘴,免得到天宫多说少道,为灶王升天准备秫秸插的“天梯”,插马留上天后骑用,马嘴前放一个筛面的箩,箩里放马料,最后与灶王爷一齐焚化上天,祭灶这天,家人要聚齐外地念书、做事后都赶回家,参加祭灶,表示敬重,以求全家人同受灶王庇护。住娘家的媳妇也必须赶回来,不能把人祭在外边。借别人的东西,务必还齐,只是药锅不许送,扣到家宅附近或桥下去谁也不愿生病吃药。此俗至今已是大变,一般人家不再祭灶,但新婚夫妻还是要祭灶的,只是药锅还是不许送,即便平时,药锅也只能等待另人来找还。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自此,债权人开始讨债,无力偿还者只有东躲西藏,不敢着家,直到除夕夜才告一段落。

腊月二十五,扫房准备请门神、财神、灶王(大概是秦事已毕,散朝回府来了)经盘、挂钱等。

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的头一天(为小禁),贴对联(蓝纸写的表明这家本年有过丧事,门楣窗楣贴红挂钱,门神、财神灶王都贴好,屋里除贴年画外还贴抬头见喜,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柜子上贴招财进宝,日工资进斗金,灶王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不贴门神的门扇上,倒贴福字,取福到了之吉,天灯杆上贴“吉星高照”对着大门的外边贴“出门见喜”,猪圈子门上贴“肥猪满圈子”,牲口棚贴“槽头兴旺”或:骡马成群“,车辕上贴”车行千里,人马保平安“,碾子和水缸上巾”青龙大吉“,磨盘上贴白虎大吉”,水井旁贴“清泉大吉”。

除夕夜祀先,仍设酒宴饮,名:分岁。全家“守岁”,坐至半夜,表示对将去的一年留恋,对将来的一年虔诚迎候,全家老少团圆在一起,吃着各种小零食,至半夜子时,饺子送祖宗,小孩子熬不了长夜,成年人一定要坚持,尤其是该烧香的地方,要特别经心,不得断了香为,后半夜一般烧懒香,又粗又长,可以减少接香次数。

子时吃饺子前,须上好供,吃饺子送祖宗时几乎全村全镇同时开始,四外鞭炮齐鸣,气垫磅礴,如狂风骤落,吃饺子前,晚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尤其是孩子,没出阁的女孩儿不磕头,但同样能得到“压岁钱,或比较贵重稀罕的小物件。

三十晚上的饺子一定要剩下,意为今年有余,这顿饺子,家中所有的人都要吃,不论是童养媳还是受气媳妇。民间有云: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十晚上这顿饭,包饺子时必须剩面,意味着日子“包过来了”,多数家庭的饺子是是素馅,值一夜连又岁之际,号称两年吃素,饺子晨包有硬币,谁吃到谁有福,这样的饺子只三五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吃到,吃到的人兴高采烈。

天一擦黑,就把纸糊的红灯笼升到天灯杆顶,来年初一到初五、十五、二十五,二月初一都要挂,直到二月二方拔掉灯杆。

入夜前,在院内对着门口的地方铺芝麻秸,走在上面“咔咔”响,是为“踩岁”。踩 岁原为避邪,传说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以打柴为生,突然山上出现了一伙妖魔,经常到山下村子害人,这年除夕撒芝麻秸,可以喻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人走有响动,主人闻此可迎接拜年的人,亦可起防范作用。家里有矮个的要到篱笆前,往上拔一要秫秸,大人在远处问“长高了没有”答:“长高了”,如此三拔三问,传说这样可以使矮个长高。

三十晚上,不许随地大小便,传说这天夜间诸神都下界接受祭祀,随地排泄会冲撞神灵,降下灾祸。出阁姑娘,三十晚上绝对不许回娘家,看了娘家胜灯,娘家准受穷,会使娘家的风水,流失。

有车畜的家庭,夜里把车套好,车后拴一挂鞭炮赶出村,点鞭炮,牲口闻声惊跑,谓之放车,当然要由有经验的有把握的把式驾车,相传如此可免一年车祸。

正月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接财神”。清晨出动,燃放鞭炮,全村人争放第一挂鞭,早者在四五点钏就放了。迎完财神,就开始拜年。拜年尤以新媳为最,由婆婆或长嫂领队,挨门拜,既拜了年,又为新媳妇作了引见,以便将来邻里的和睦相处,互相照应,辈分较高的,一般在家里受拜,男子也有头天晚上拜除夕的。拜年之风行至现在,已经更换了许多内容,一般只是族里朋友互拜。亲朋之间,一日拜不完,要拜好几日。

正月不剃头理发,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正月里要接新姑爷住岳父家,名为“住新正”未婚男子在初二要把未婚妻接到家里,待为上宾,体贴倍至。出阁女子要在正月里回娘家省亲。

正月不娶媳妇,腊月里不订婚,名为“正不娶,腊不订”

初三初四妇女为作针工,初三作针工者“伤夫守寡”,初四做针工者“断子绝户”,实为给辛劳了一年的妇女放假,亦取家口兴旺之吉。

初五俗称“破五”,“破”指烂事、乱事、财源不旺、庄稼欠收等不顺心事。这天要吃饺子,把这些不顺心事全都“包”起来今年不要再出现,故而饺子要捏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格,免得煮破。

初七初八,不许作针工,传说“七七八八,老鸦拔苗”,作针工的动作象拔苗,老鸦学了就会地里实施,这日子吃饺子或菜饽饽,“包”;的动作是捏名为“捏老鸦嘴”。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灯节,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家家户户吃元宵,是夜放灯,各家把自制的花灯挂于门外。有的灯上有灯谜,供人观赏,猜测。若是夜有雪,则称“正月十五雪打灯”免征丰收在望,倍加喜庆,逛灯人将会更多,可以说是农历一年中最为繁盛的节日。

散灯科儿:正月十五、十六日散灯科儿,灯科会会头组织人力物力,用竹骨宣纸糊很多开放着的莲花,中间放一条浸过食油的捻。晚上,灯科儿会会员敲锣打鼓,提着灯笼,高叫”散灯科儿喽”到河边、井台、十字路口、树叉,乱葬岗点燃油捻引燃蓬花,引得大人小孩围观,热门非凡,据传此是为超渡溺水、投井、上吊、夭折的冤魂怨鬼,这些鬼魂抓住灯科儿后便可脱生而去。

散灯花,正月十五、十六日用白纸剪成小块儿,捻一个捻,沾食油,点着放在缸台、锅台、墙角,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谓之散灯花。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填仓二十五,小米干饭熬豆腐”不论贫富,家家都吃此饭,是日起大早”打囤”,撒柴灰在屋内院里囤成圆圈,象征”囤”,在中心放一把杂粮,粮上压砖,谓之”填仓打囤”,待日出后,掀砖检看,砖上粘什么粮粒,则预示什么丰收.民谚有云”二十五,刮东风,豌豆大麦不收成”,商贾之家亦打囤,但砖下压的是钱,此俗已鲜为人知。

二十五夜里禁灯,传说是夜”老鼠会亲”耗子的良辰吉日,点灯干扰了耗子的好事,会激怒它们来报复,此俗已绝迹。

二月初一,女人不做针工,否则,不定那天,房上会掉下长虫,正好搭在脖子上.有人说,忌针工之日,实为整年辛勤操劳的妇女变相放假,有人则言,此纯粹是懒婆娘为偷闲编出的鬼话,此日是”太阳生日”.人们要为太阳祝寿,供事简单,院中放一桌,供品只一烧饼(或烙饼)油条.再烧上几柱香.磕头的是老妇,供品由儿童享受。

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饭要说出与龙的联系和好处.如吃饼,是龙鳞,可免皮肤病,免生疮,吃面条 ,为龙须,可长寿,吃饺子是龙耳,可使耳聪并免冻耳,鸡蛋,为龙眼,可明目,吃米饭,是龙籽,能数数,智力好,是日剃头者甚众,虽初一开业,但大多数人要等今日剃头,以取”龙抬头”之吉利. 二月初二还可以拜晚年。

“邢台”

大年三十(除夕)这天晚上辞旧迎新“守岁”现在已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习俗。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要祭祀神灵,燃放鞭炮,还要同族或全村有组织地进行磕头拜年,先拜长辈,再拜同辈兄嫂。正月初二、初三,是外甥拜年,在石家庄一带也有闺女女婿回门拜年。初四初六等日走亲访友拜年。

“自古以来五日是恶日,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这天也是恨穷日,要大放鞭炮而不串门,防止给别人家带去穷气。有的地方,这一天要做些轻微的劳动,希望通过这天象征性的劳动发财发家。“破五”之后,一些人就开始准备元宵节的节目,城市一些店铺就要开门营业。”

据介绍,正月初十是河北省藁城市、正定县、石家庄市一带的老鼠节,为老鼠娶媳妇包饺子、嗑瓜子,晋州市一带正月十二为老鼠节。各地以老鼠为节的含义不同,一种是恨老鼠,包成水饺煮老鼠;一种是关照老鼠,让它和人类一起活着,只是让它少咬箱柜。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第一次月圆之日。正月十六,太行山区要烤柏灵火,民间认为烤柏灵火会祛除百病,但现在山区烤火经常引起火灾。过了正月十六,一般认为新年就过完了。

“沧州”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三十请“神”。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保定”

俗称“过年。过年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冬至起开始数九。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腊八节

俗称腊八儿。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祭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除夕

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大年初一是不允许出嫁了的女子在家过年的,说这样会是娘家人一年不走运。 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大年初一就会有很多忌讳。例如,家里人不能出门,不能拜年,不能贴对联,省略掉很多过年的习俗,需在家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老人生前对老人有什么照过不周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教育子女孝敬老人。

龙头节

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一。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 二月二这天有个特色活动即“插小鸡“。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螂等虫子。

烤柏冰

烤柏冰即烤柏树枝。是指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很多人会去太子庵(山名)的庙上拜佛,然后折很多柏树回家。晚上的时候会好多人聚在一起烤柏树枝,也可以把家里的扫把仍进去一起烤。烤的时候要烤遍全身,这样就能百病不是生。烤柏冰就是取考柏病的谐音,据说在正月十六这天烤了柏冰就会一年身体健健康康。

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回门就是回娘家。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在这天,娘家的嫂子们要与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回到新郎家后,新娘由婆家的妇女领着到同族的长辈家行礼,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也送给新娘一些礼物和喜钱,显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照。 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唐山”

古属滦州,清光绪二十四年的《滦州志》,记载了老辈儿唐山人的过年习俗:元旦前一夕,为除夕,人家通夜设灯烛,谓之照穷耗;并有揭(挂)灯于竿,其光远烛,谓之点天灯。男女通夜不寐,谓之守岁。布脂麻秸(芝麻秸)于路,人往来其上,使有声,谓之踏碎(踏岁)。亲属相为礼,谓之辞岁。于鸡鸣时乃?(烧)香烛、列鼎俎(祭器和酒器)、供黍稷(黄米和秫米)、实豆边(一种礼仪),以迓(迎接)天神而虔祀(虔诚祭祀)焉。爆竹之声,比户相连不断,谓之接神。另布几筵,以祀祖先。然后诣各庙拈香,又有各就所居之方位,焚香道左(道路旁边),谓之迎财神、喜神。

元旦日,食水角(饺子),其俗千里不异。具衣冠、携童稚,戚里相诣(到某个地方去看人)贺,谓之拜年。

初二、三日,必诣墓,焚纸钱,谓之上坟。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内通衢(道路)张灯三夜,扎缚松荛作牌坊,高二三丈,灯火满悬其上,光夺星月,放烟火于冲衢,有火树银花等名目。四乡男女出游者,入城纵观,亦升平(太平)景象也。女子于是日,请紫姑(传说中的厕神)问卜,作秋千戏,乡间多有之。

二十五日(正月二十五),俗谓之老鼠会亲,为黍饭,以祀其神。夜则不举灯火,而填仓之名以起。凡女之新嫁者,至日或前数日,母家溲(泡)米为团,从多为贵,持送女归,谓婿家仓廪(粮仓)有为鼠所耗者,以此可填之使满也。妻党并有相助为礼者,异日视此为往来焉。童子至此,皆入塾佣作赴功(开始上学)。

过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现,展现着普通民众最真实的生活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点天灯、踏岁等这些老辈儿唐山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没有了,观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成了过年的新习俗。

河北省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河北省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河北春节习俗 河北过年春节的习俗

河北春节习俗,河北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