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漯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新高考网

漯河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腊月二十三儿: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下”,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祭灶”。多数人家“灶爷”在厨房里敬着。到二十三儿傍晚把旧灶画儿揭下来,贴上新灶画儿,把旧的在院子里烧了,叫做“老灶爷”上天宫。因此“老灶爷”两边对联上写着“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这天,干儿走“干达(爹)”家,有些娇孩儿,爹娘怕不成人,另认干爹、干娘,生命才“有保证”,并且多认刘、程、铁、石等姓的人或子女多的为干达(爹)。到二十三那天下午,由家长领小孩,抱只红公鸡,提着装有灶糖、锅盔(在锅内炕的大馍)、香表等的篮子去“干达家祭灶”,“干娘”给干儿用铜钱串起来一挂锁子带脖上,意思是锁住了,生命保险了。每年到腊月二十三都是这样,一直到十二岁这年干儿子给干爹干娘置厚礼(全身衣、帽、鞋子及其它礼品)过最后一个生日,从此才不再走“干达家”了。时下每到这个节日,除炕“锅盔”、吃灶糖外,其它活动都逐渐绝迹。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晚上俗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这天下午贴对联、门画、敬请主牌位,打扫院落,挑满水缸,傍晚到祖坟里烧纸,放鞭炮接神,请乃祖乃宗回家享受供祭。旧社会到了这时讨账的就不再要帐了。除夕之夜,家家团聚,吃团圆饭,在扁食里包一枚铜钱,民俗认为谁吃住了谁有福。吃饭后,家长分赐钱给儿孙,名“压岁钱”。以后就是彻夜不眠叫“守岁”(人谓之等财神)“积福”。在“爆竹声声千村喜,梅花点点万家欢”的气氛里迎来了又一个新春。

正月初一家家竞相早起,俗称“起五更”,人人换上新衣帽,给祖先牌位拜年。祭祖后,早饭吃饺子。天亮后,青壮年相约挨门挨户拜年,在街上相见时互相祝福、问好。说:“新年起得早”!“新年过得好”等。春节这一天,当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必须给子女、儿女们分“压岁钱”,数目多少不等。到走亲戚时,亲友们要互相给孩子们分“压岁钱”。

从初一这一天开始,妇女休息五天,不做任何裁剪的针线活,除了包饺子、走亲戚,什么活也不干。正月初二,已婚女子都要带上礼品,携丈夫、儿女,前往娘家走亲戚、拜年。正月初五叫“破五”,过了“破五”,农民开始干活,(多数过了元宵节才干活儿)商店铺面也开始营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叫“上月节”、“灯节”。人们多吃糯米面做的糖圆,叫“元宵”。从十四日开始,十五、十六、三日,张灯结彩,街上横绳贴五彩纸旗叫“吊挂”。作登山,拉过街灯,小儿夜晚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上街游玩,男女老少上街观灯。村民玩龙灯、狮子、武术、竹马、旱船、高跷、荡秋千、猜灯谜,敲锣擂鼓,施放路灯。有时还有烟火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