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过年的风俗有哪些,东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新高考网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生活节奏日渐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东莞市民是如何过春节的?对于春节的回忆,你还有贴对联、办年货、吃年糕、吃新年饭的回忆吗?现在就让我们去回忆下东莞人过春节的风俗与习惯。

传统的过年习俗,有“年廿八,洗邋遢”、贴春联、贴年画等,而年三十则是“卖懒”日。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在东莞风俗中,儿童会在这一日“卖懒”。(民国)(东莞县志》 曰:“卖懒,卖冷”。意为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惰”。

而年三十的晚上则要吃团年饭,人们一年勤肯地劳动,到除夕这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团年饭的饭桌上有三道菜不可没有,其一是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其二是“慈菇”,以示子孙满堂。主妇做得特别多,又不切开,当然不入味,吃不完,以示子子孙孙永不断。而隔夜慈菇特别入味,东莞有谚语:“隔夜慈菇,卖田也要食。”。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歇后语:年尾鸡公唔敢啼(提)。

过完了年三十,就到年初一了:据(民国)《 东莞县志》 载:“元日昧爽,谒家祠。姻族邻里相贺,曰拜年。”“莞俗多食素,禁洒扫。出嫁女备年具馈母家,曰拜年或探索年。”正月初一是鸡日,传统中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大年初一只用斋菜和清茶。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简化,但是保留一些祖上流传下来的节日民俗,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也让过年过节更有“味道”。

东莞人是怎么过年的。

贴春联、年画

小时候,总是凑热闹地跑去帮父母贴对联。近年东莞年前流行免费送对联下乡。每幅对联也寄托了市民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年廿八,洗邋遢

在东莞的传统中,过年有“年廿八,洗邋遢”的习俗,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寓意去掉一整年的坏运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三十“卖懒”日行花街吃团年饭

年三十是“卖懒”日。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在东莞风俗中,儿童会在这一日“卖懒”。(民国)(东莞县志》曰:“卖冷,卖懒”。“卖冷”意为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后说的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

年三十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也是东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团年饭的饭桌上有三道菜不可没有,其一是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其二是“慈菇”,以示子孙满堂。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歇后语:年尾鸡公唔敢啼(提)。

行花街买大吉,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去逛花市,买盘大吉回来摆,寓意来年大吉大利。

年初一斋日

过完了年三十,就到年初一了:据(民国)《东莞县志》 载:“元日昧爽,谒家祠。姻族邻里相贺,曰拜年。”“莞俗多食素,禁洒扫。出嫁女备年具馈母家,曰拜年或探年。”正月初一是鸡日,传统中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此外,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

年初二开年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年初三赤口

这天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东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当然,还有小孩穿新衣、收压岁钱、置办年货、祈福、舞麒麟等习俗,虽然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简化,但是保留一些祖上流传下来的节日民俗,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也让过年过节更有中国“味”了。

东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东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