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过年的风俗有哪些,防城港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新高考网

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线春节习俗基本一致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出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初二起,街上行人穿红戴绿,拥挤起来,煞有一片新气象。新婚夫妇在初二、初四(双日)忙回娘家拜年,岳父请酒是免不了的。

桂平?玉林?梧州一线春节习俗基本一致

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

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

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团圆饭菜特丰,尤其是鱼、鸡、鸭等菜肴,往往到初一也吃不完,为的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庆头。

守岁至午夜零时,家家户家争先恐后鸣放鞭炮,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辞旧迎新,并开始以最美好的言词互相祝福。

许多人家在焚香、燃烛、烧福纸敬天地、拜祖先时,就点起了长明灯,有的人家是在吃了年夜饭之后点上长明灯,在容县、博白等地除夕守岁大多彻夜不眠,守一个通宵。

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线春节习俗基本一致

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

每年过年的时候,不少地方的农村都杀猪过年。

不梳头扫地

有的地方还有着大年初一不梳头不扫地的风俗,他们说梳头了来年生财就不那么如意,会像梳子和头发一样越梳越掉越梳越少越梳越空,大年初一扫地呢会把新年喜气和财富扫掉,不利于来年治家生财。

红包初二发

大多数地方人们是大年初一给家里家外、亲朋好友小孩发压岁钱送红包利市,可是不少地方却禁忌在这一天发,要等到初二才发,他们认为大年初一给亲戚和朋友小孩发红包利市,会破财,把自家财富流失出去。

所以亲戚也是在初二才来走亲拜年,女儿也是在初二才带孩子回娘家探年,如果哪个初一提前来小孩就不得红包利市。

开庙才劳动

人们要在初二上午集中到土地庙里拜庙开堂后才能下地劳动,初一要集中精力在家供奉土地庙,让土地庙安稳好好吃喝一天,初二土地庙吃饱了经过土地庙批准了人们才出户动土干活,这样来年土地庙才会更加保佑人类取得丰收。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广西还有特有的“壮年”。

壮年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

壮年还有这些习俗噢:

压年饭

壮族人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这天,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这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开始。

新年挑水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因为他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伶俐水

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据说喝了伶俐水,小孩会变得聪明伶俐;姑娘会嗓子清甜;老人会祛病长寿。

舞鸡 舞春牛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打扁担 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散年 吃母粽

决大多数的壮家人大年初一是不串门的,白天吃汤圆,晚上才吃荤菜,据说可以消灾去病。

到了年初二,妇女便带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礼品纷纷回娘家了。壮族人的春节新奇而又热闹到了元宵节,再次祭祖以后,家家户户才把供品撤掉,这被称为“散年”。

“散年”是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 (超级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龄长幼有序地分发,每个人则须恭敬地接受并将其吃完,这就是“吃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拿着粽叶、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边,焚香肃立,边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以此“送凶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