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刘克庄 翻译
|来源:新高考网
苦寒行 刘克庄 翻译,刘克庄的这首诗,诗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原文:
苦寒行
作者: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拼音:
shí yuè biān tóu fēng sè è,guān jun1 shēn shàng yī qiú báo。
yā yī chì shǐ lái bú lái,yè zhǎng jiǎ lěng shuì nán zhe。
zhǎng ān chéng zhōng duō rè guān,zhū mén rì gāo wèi qǐ guān。
zhòng zhòng wéi bó shī píng shān,zhōng jiǔ bú zhī píng wài hán。
苦寒行翻译: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
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
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
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苦寒行字词解释:
[1]边头:边境。
[2]风色恶:气候恶劣。
[3]押衣敕使:朝廷派出来送寒衣的官员。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4]长安:此指南宋都城临安。
[5]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
[6]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7]启关:开门。关,门闩。
[8]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
[9]屏山:屏风。
[10]中酒:喝醉了酒。
苦寒行背景: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苦寒行赏析: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个人资料: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县人,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应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相关推荐:
原文:
苦寒行
作者: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拼音:
shí yuè biān tóu fēng sè è,guān jun1 shēn shàng yī qiú báo。
yā yī chì shǐ lái bú lái,yè zhǎng jiǎ lěng shuì nán zhe。
zhǎng ān chéng zhōng duō rè guān,zhū mén rì gāo wèi qǐ guān。
zhòng zhòng wéi bó shī píng shān,zhōng jiǔ bú zhī píng wài hán。
苦寒行翻译: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
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
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
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苦寒行字词解释:
[1]边头:边境。
[2]风色恶:气候恶劣。
[3]押衣敕使:朝廷派出来送寒衣的官员。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4]长安:此指南宋都城临安。
[5]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
[6]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7]启关:开门。关,门闩。
[8]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
[9]屏山:屏风。
[10]中酒:喝醉了酒。
苦寒行背景: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苦寒行赏析: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个人资料: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县人,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应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