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一)

|来源:新高考网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市人民在中共铜陵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克难攻坚,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亿元,增长10%,增幅居全省前列;财政收入132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收入增长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12.5%;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57元,增长9.9%,总量居全省第一;新增就业2.61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人口自然增长率2.78‰;节能减排实现年度控制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多措并举稳定经济增长

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稳增长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精准施策,主动服务,认真落实中央、省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及时研究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暖企”专项行动。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3.6亿元,减免企业税收5.7亿元,拨付财政扶持发展专项资金10.7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2.24亿元,担保放大倍率居全省首位;设立企业还贷周转金5.5亿元,协调过桥等续贷资金45亿元;完善财政资金存贷考核办法,协调金融机构动态认领中小企业226户,点对点新增贷款21.4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14.8亿元;设立小微企业创业互助基金,帮助企业实现贷款5000余万元;推动企业直接融资71.5亿元,是上年的3.17倍,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7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积极化解了一批地产项目和信贷遗留问题。有效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工业经济发展指标企稳回升,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3户,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

牢牢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稳增长关键。组织开展了“重大项目提质提效年”活动,完善项目谋划和推进机制。毅远光电LED等117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精隆电工特种漆包线等9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金昌冶炼厂异地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突出精准招商、板块招商,着力提高招商实效,引进五株、安博、微影光电等一批PCB组团项目,总投资40亿元;新设立外资企业5家;全市在建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98个,实际到位资金400亿元。持续开展土地房屋征收拆违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14.2万平方米,征收房屋70.4万平方米、土地1.5万亩,交付净地1.2万亩,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

第二,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精心实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20亿元,增长30%以上,铜产业首位度不断提高。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企业12家,建成中冠电缆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产值增长20%,电子材料产业规模日益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渐成气候。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红星美凯龙、雨润中央商场、大润发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顺利开业;财富广场、铜陵商城、黑天鹅装饰大厦等楼宇经济初具规模;铜都金融商务中心、服务外包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渤海商品交易所入驻铜陵,淘宝网“特色中国铜陵馆”建成开馆,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高标准农田2.53万亩,改造提升标准化蔬菜基地和养殖水面2000亩,耕地流转率居全省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家庭农场67个;油用牡丹、生姜等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夏粮总产量实现“十连增”。

加快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促进计划、中小企业希望工程。新增民营企业1750家、个体工商户5080户,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数居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加快建设转型发展平台。政策平台发挥效应。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名列全国榜首,节能减排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争创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园区平台完善功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示范园区具备了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落地条件;“圈区管理”金属再生产业园一期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第一口岸转关转检正在国家部委会签;铜官山区现代服务业三个组团初具规模;狮子山开发区跻身省级高新区行列;金桥、大桥开发区扩区获得批准;铜陵蚌埠现代产业园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港口开发有力启动。港口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增长108%。铜陵东港公用航道顺利开通,综合锚地全面建成,港口信息化一期工程、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建设如期完成。出台了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的系列措施,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增长19.3%。

加快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大力建设创新载体,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85%,名列全省前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产学研合作深化,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工信领域国家行业标准9个;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4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三;去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等级、数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正式启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第三,提质提效推进城乡建设

交通设施建设提速推进。京福高铁铜陵段全线铺通,铜陵北站及站前路、站前广场主体完工。宁安城际铁路铜陵段基本建成。庐铜铁路启动建设。铜南宣高速进入路面施工阶段。沿新大道顺利完工,省道320、321和坝白路一级路改造全线开工,滨江大道北段、朱永路建设加快推进。铜陵长江三桥开展前期工作。

城市功能建设提档升级。市体育中心、铜博物馆、城市展示馆和循环经济展示馆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新文化馆开工建设。全长3.2公里的滨江生态公园建成开放,昔日脏乱差的滨江岸线成为美丽的铜陵“外滩”;西湖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路网、驳岸基本完工;全国规模最大的气象主题公园、天井湖西湖整治等一批生态项目竣工。滨江大道、景观大道、太平湖路、白云路、金岭道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打通了五松道等一批“丁”字路、断头路和微循环道路,北京路下穿涉铁工程顺利完工。亮化106幢楼宇,增添了城市魅力。新(改)建污水管网55公里、燃气管道71.5公里,老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临津公园建成开放,大通澜溪老街修缮工程一期完工,东部、南部城区建设稳步推进。

美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坚持点线面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高效完成16个省级中心村、20个市级中心村和7条综合示范带建设任务。铜陵县入列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凤凰山牡丹花卉入选首批“中国美丽田园”景观,美好乡村已成为我市新的魅力板块。

第四,强力整治城乡生态环境

集中开展“三线三边三小”环境综合整治。以治脏、治乱、治污、植绿为重点,组织千人会战,多路出击、多点攻坚,实施重点整治项目336个。铜芜路、铜贵路、顺凤路、翠湖六路、滨江大道、铜都大道、沿新大道等全线焕然一新,蛤蟆岭、罗凤庵、长江大桥等重点区域呈现新貌;依法关停、拆除滨江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54个,关闭清场石料矿山21家、取缔小选矿厂(点)136家,提前一年实现煤矿整体退出;率先在全省创建绿色矿山,完成了13个矿山环境整治项目。大力推进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造林绿化2.9万亩,建成森林长廊25.7公里、城市绿道39.9公里,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了七大治理工程,完成工业污染治理、燃煤锅炉淘汰、餐饮油烟整治等治理项目3507个,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顺安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标准。完成4个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省前列。建筑垃圾填埋场建成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第五,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组织编制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发布了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制定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完成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预算编制工作,首次完整编制全口径预算和债务收支计划。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改单向资助为竞争性选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增长50%以上。“营改增”试点扩大范围。工商注册资本实行认缴登记制,成为全省“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市,各类市场主体增长3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试点开始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通关成本大幅降低。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完成城乡一元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保证保险试点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为省住房保障金融服务试点市。棚户区改造“房票”安置方式向全国推广。

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突破。扩大优质公共资源覆盖面,组建医疗联合体5家、联合办学体4家。“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校长职级制改革等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理事会完成组建。普济圩农场社会事务完成划转。率先在全省开展警务机制改革,推进机构整合、警力下沉。社区“三减一加强”成效明显,社区事务、考核、挂牌精减50%以上,铜官山区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第六,持续加强民生和社会建设

民计民生不断改善。精心实施38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4亿元,全年财政民生类支出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惠及面和受益水平均居全省前列,民生工程连续八年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成功举办首届创业项目大赛,市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型城市顺利通过验收。社会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全面推进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异地就医双向结算。出台实施了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意见,有效盘活安置房源,春节前3000户以上棚户区居民将迁入新居;集中安置拆迁户1.03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899户;批准发放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贴息贷款7.8亿元,改善了3100户中低收入职工家庭住房条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000套、基本建成4000套。解决渔民生活困难,430户渔民告别以船为家历史。普济圩区域2万职工群众、铜陵县2.7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七老”人员补贴发放到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0%以上。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志愿服务、铜陵好人评选进入常态化,建成铜陵好人馆,万人拥有中国好人数居全国地级市榜首。组织开展市容环境整治系列行动。大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建立了诚信“红黑榜”。全国第四届文明城市创建将作为全省首发城市参加“国检”。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均衡教育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铜陵技师学院获得批准。公共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建成农民文化乐园10个,大通镇入列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市成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市立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单独两孩政策得到落实。市社会福利院基本建成,市养老康复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全市养老床位增长15%。残疾人工作示范县、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顺利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圆满完成国防动员指挥演练。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开展守护平安系列专项行动,认真排查化解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成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成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统计、对台、外宣、档案、地方志、供销、地震、消防、兵役等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严格落实“三张清单”工作法,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行政审批项目数全省最少,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先全省。“12345”市长热线、行风热线、市民论坛累计受理群众诉求和建议2.4万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答复。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233件、政协提案282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规定,“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机关办公用房、党政干部住房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严肃开展政策性安置房清查工作,清退住房5.78万平方米、资金3500万元。认真开展政府系统管理问题集中查摆活动,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科学把握发展大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铜陵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铜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铜陵发展的省直各部门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资源型城市,我市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投资增速趋缓,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不断扩大,有色、化工、钢铁等行业市场低迷,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地方债务风险正在积聚;经济结构不优,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快而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引领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经济转型尚处在负重爬坡阶段;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城市功能不强,还欠账、补短板、提品质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新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政府基础管理不够到位,工作谋划和落实需要改进,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公务人员作风不正、为官不为、为政不廉,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效能任重道远。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