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农村政策

|来源:新高考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怎样培育发展优势,应对外部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亮点多多,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跃然纸上。

定发展目标??两个“翻一番”添加重要前提,“双中高”值得期待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公报在“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前,加上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这个“先决条件”。

“更强调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就是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我们的全面小康绝不是数据翻一番。就像*说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十二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不仅经济总量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更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总量破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然而,我国人均GDP还排在世界80位之后,产业水平还处于中低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基于国情,我们必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又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量增质更优。”姚景源说。

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增长速度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还是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而这个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就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不只是对工业而言,而是三大产业都迈向中高端,”姚景源分析,依据公报,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解决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此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也是公报的亮点。姚景源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极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形成“海外市场感冒,中国企业咳嗽”的窘境,也导致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产能过剩,而且很难直接改善民生。“‘十三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不仅可以减少外部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干扰,更意味着民生福祉的增加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百姓参与感、获得感更强。”

补民生短板??贫困县全部摘帽,补上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

五中全会公报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制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这个目标为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规定了总体思路、基本方略、行动路线和保障措施。”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数据显示,,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很难获得技术、信息、贷款等服务。贫困地区县以下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村中,6.9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

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必须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苏国霞介绍,“十三五”将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分类施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到2020年全部脱贫。

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离不开贫困退出机制。苏国霞介绍,中央已明确贫困户、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各省区市组织实施。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要如期脱贫,急需改善外部环境。”苏国霞说,下一步要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水利项目建设,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国家支持、社会帮扶是外部条件,最终脱贫还是要依靠贫困人口自身努力。”

增人口红利??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计每年多出生300万?500万人

公报对改善民生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但最受社会关注的还是“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是对全部人群生育政策的集体放松,全面二孩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放宽。”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分析,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出现峰值9.4亿人,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老龄化、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应有所调整。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老百姓也希望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前两年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目标人群是1000万人,其中60%有生育意愿,他们中有15%在去年已申请生二孩。从效果来看,单独二孩政策并没有导致生育严重堆积现象。这也为政策进一步调整做好了准备。

据原新推算,全面二孩的目标人群约为9000万人,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预计多于城市。实施全面二孩后,整体人口结构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延缓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对家庭结构、人口素质也会有影响。

对人口总数来说,短期内可能会有增长带来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预计2029年?2030年左右出现人口峰值14.9亿人,到2050年依然会减少到13.5亿人。实施全面二孩后两三年内,预计每年出生人口会增加到2000万?2300万人,比目前多300万?500万人,生育水平稳定后,每年出生人口会回落到1500万?1800万左右,生育更替率达到比较合适的水平。

对人口结构来说,人口性别比会有所下降,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能下降1.5个百分点,但老龄化趋势不可逆,2053年老龄人口峰值出现,老龄人口达到4.87亿人。劳动力人口下降速度也会延缓,但总劳动人口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家庭结构来说,变成了4∶2∶2,减少了家庭面临的一些风险,对家庭发展能力、孩子的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不少促进作用。

“这是一项符合民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口发展规律要求的政策,但落到实处仍需要配套措施来支持。”原新说,首先要依法调整人口计生法的有关内容;其次,相应的社会公共政策要做好配套,原有的奖励、处罚政策要随之调整。随着二孩的孕育、出生、长大、就业、老龄的整个生命过程,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要跟上。

筑生态底线??质量,环境改善背后是系统工程

五中全会公报中,绿色发展的内容占据重要篇幅,其中百姓关注最多的字眼莫过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以提高环境质量”。天蓝水净食品安全,这些朴素的期待都与“环境质量”紧紧相连。

“从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到环境质量,标志着环境保护从关注工作到关注百姓感受的理念转变,这是一个进步。”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这样认为。

以质量看似简单,但在专家们眼里,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环境质量提升牵一发动全身。“提升环境质量,并不意味着依靠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通过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可以达到。城市布局是否科学、农业发展是否合理,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到位,产业能源战略转型是否能够适应,这些都与环境质量有着紧密关系,公报为提升环境质量提供了“工具箱”。

特别是公报中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夏光认为,过去对公共资源能源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导致了过度消耗等问题,新制度以市场手段解决资源环境等公益性领域的问题,是一项深刻变革。确权之后就会有交易,这对于资源节约将有直接贡献,也是对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促进。

地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干预环保执法,这些现象将有效减少。“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公报透露的这个最新亮点,实际上正是环保系统多年呼吁的。王毅认为,这将便于省内监测资源配置得更合理,也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也是支撑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有效制度安排。


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二胎政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全面二胎

十八届五中全会要点解读图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材料出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解读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传达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全

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干部学习传达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