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关于党性三问心得体会10篇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只有使广大群众心向国家、心向党,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权才能稳如磐石。
党性三问心得体会(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朝阳市委组织部深入开展了“组工干部走基层”活动。3月12日,办公室党支部深入到朝阳县南双庙镇后杖子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贫困户等形式,较为全面地调查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活动归来,触动很大,深感每名党员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应深入基层,躬身自省,扪心自问。
一问自己:作为山沟走出的农民后代,如今我们对基层群众还了解多少?知道多少?记得有人说过“上溯三代我们都是农民”。的确如此,我们的祖、父辈大多是农民,我本人也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但自参加工作后,到农村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即使去了,很多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不了解实情。这次开展“组工干部走基层”活动,部领导要求我们不许县、乡同志陪同,直接深入到村里,认真听取了解换届后村“两委”工作情况,面对面与群众座谈,找最困难的户进行走访,切实了解和亲身感受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在活动中,我们与4名村“两委”成员、6名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村里的保护地生产,走访了2户困难群众,虽然时间较短,但心灵的感触却与以往截然不同。突出的感受有四点。一是个别群众的生活状态依然很贫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实现小康,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少数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我们走访的两个贫困户看,都是因病、因残致贫,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虽然“新农合”和“农村低保”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但还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他们依靠自身脱贫致富问题。二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日益增加。我们所去的后杖子村共有1512口人,2164亩耕地,人均耕地1.4亩,仅靠种地难以维持生计,村里50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这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由此造成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问题。三是党员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后杖子村现有35名党员,其中,80岁以上1人;70?79岁7人;60?69岁12人;50?59岁10人:40岁以下5人。从调查情况看,农村青年对党的认同感、亲切感不强,入党积极性不高,造成年轻党员比例偏低,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四是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据了解,后杖子村除了通过转移支付解决村干部工资外,再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办公条件十分拮据,工作经费时常捉襟见肘,很难在发展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上有所作为,同时也制约着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当然,这些了解还很粗浅和片面,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了解实情。
二问自己:作为服务人民的共产党员,我们是否知道基层群众思有哪些?盼有哪些?在与村民代表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感受到,农村虽然辛苦,但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比较富足,他们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欢迎惠农利民的好政策,有较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民,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诉求也较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景和企盼。用群众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有“三盼”。一是盼平安。大多数群众对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求,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盼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盼望社会能够和谐稳定,盼望家庭能够温暖和睦,盼望家人能够平安健康,这是基层群众最朴素的想法。二是盼丰年。经济收入是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盼望着每年都风调雨顺,农业收入能够不断增加,盼望着农民工工资能够越来越高,盼望着党的好政策能够越来越多,盼望能够通过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盼好官。近年来,基层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很有意见,认为“四风”问题确实应该整治,对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工作拍手称快,他们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清正廉洁,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时,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可以说这“三盼”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真实思想状态,这些所思所盼,看似普通平实,但却包含着社会最底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殷殷重托。作为党员干部,真应该多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愿望,体察他们的艰辛,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问自己:作为手捧奉禄的国家干部,我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我们看到了最底层群众的艰辛和不易,体会到了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到了他们渴望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使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礼,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要多学习、多调研,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一方面是要认认真真地向书本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一是要踏踏实实地向实践学习,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努力从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二是要多钻研、多实践,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面对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但每名党员干部只要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就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贡献。为此,要坚持实干原则,把“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讷于言而敏于行,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三是要转作风,严要求,切实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决剔除“四风”之害,进一步转变自身作风,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标准、严要求、当标兵、做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以上是我在“走基层”活动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记得清代的郑板桥曾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此诗为铭,努力争当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党性三问心得体会(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了序幕。回顾历史,我们党的建立和巩固始终依赖于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问题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实施的路线,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并且深化其中的内容。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想走好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对群众“三问新高考网”。三问新高考网的具体内容是:扪心自问“面对群众期盼,有多少为民服务的情怀;面对发展重任,有多少务实干事的担当;面对党的纪律,有多少清廉守正的自觉”,深入思考“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的问题。
作为党员干部,要践行“三问新高考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基层,了解民需民求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只有使广大群众心向国家、心向党,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权才能稳如磐石。如果我们只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群众来提意见或者上访,一切都将是虚无。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应该经常走进基层,去与群众谈心聊天。只有当你与群众的关系变得融洽亲密,群众才愿意掏心窝子跟你说真话,诉真情。我们才能更真实的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以实现,群众的难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广大群众才会心向国家、心向党,我们的社会才能维持稳定和谐。
二、坚守岗位、勇于担当
作为党和国家具体工作和政策的实施者,一线党员干部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坚守岗位、勇于担当。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小到要每天按时上班,不许无故早退缺席;大到面临突发事件,要坚守岗位,不准回避逃脱,勇于承担责任。要确保每个岗位每个上班点都要有人在位,及时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处事态度,杜绝贪污受贿、枉法徇私等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廉之风,用公平、正义、廉洁、自律来武装自己,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与群众站在一条线上,努力维护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哲学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价值时,既要注重社会价值,又要关注个人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走进党员干部队伍之前,要深入思考“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这三个为什么相信每个人在走进党员干部队伍之前都非常清楚,也都在入党大会上进行过慷慨激昂的宣誓。只是到了后面,有的党员干部慢慢偏离了自己最初的誓言,忘了自己的承诺和梦想,误以为一些私利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记住在个人价值的前面,还有一个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矗只有当两者统一起来,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