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来源:新高考网

篇一:2017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节目成都第一站来到成都市图书馆。朗读亭一登陆成图,便点燃了无数朗读者的热情。据《朗读者》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介绍,上午10点,朗读亭刚一开放使用,成都市民们就已经在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队。“单单是一上午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大约40人进行了朗读。截止到下午6点结束时,有近百名市民参与了朗读。成都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朗读热情令人印象深刻。”

记者翻阅了节目组的记录,朗读内容从诗歌、散文到小说等,丰富多彩。而朗读者主要是想把朗读献给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

在朗读亭外,记者遇到了刚刚朗读完的两个女生。屈依林和余雨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她俩告诉记者,平时二人就是《朗读者》的粉丝,前一天看到网上的宣传,就毫不犹豫地决定过来参加朗读。“节目组要求进去朗读时不能带电子设备,所以我在学校就抄好了朗读的内容。”屈依林将自己手抄的三毛的诗《如果有来生》向记者展示,并介绍说,“三毛是我最喜欢的诗人,能朗读她的诗,也是圆了我的心愿。”

“一进去,我就自我介绍,进行朗读。在亭子里的时间过得好快,我现在还特别激动。”余雨薇说,“成都将朗读亭引进到我们身边,老人、小孩,学生、上班族都能体验朗读的快乐。”

据悉,朗读亭将在成都图书馆守候三日,等待热爱朗读的你。

篇二:2017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今年第一季度,文化类综艺节目集体走红,而其中最红者莫过于董卿担任制片人的《朗读者》。但打造这样一个文化爆款并不容易,4月7日,董卿在国家广电局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经验,形容筹备之难时称:“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弘扬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节目火了之后,董卿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很多记者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节目?”

对此,董卿以自己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采访为例:“单霁翔院长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另外四座博物馆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你看这五个博物馆所在的国家,正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还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然他最后一句话有些玩笑的意思,但细细去体会,真的有道理。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要学会低下

那已经习惯了高昂的头

话虽如此,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并不容易。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曾经被许渊冲拒之门外

朗读者第一个火起来的人物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坦言,在第一期推出这样一位“高冷”的人物当时确实有顾虑,“96岁的翻译家,翻译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的标签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们很远。但做了两次采访后,我们发现这许先生是一位特别单纯朴素、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所以我们决定:这样的朗读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让观众知道,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

有趣的是,正因为老先生至情至性,没少让导演吃苦头。董卿介绍,“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的夏天,后来不得不推迟。第二次确定的录制时间是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没信用,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节目播出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上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他家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在国外。媒体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的回应特别可爱:‘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接受任何采访。’”

不要低估“年轻人”

节目如愿火了,但让董卿最满意的却是年轻人和新媒体对这档节目的赞许。据统计,节目播出了7期,阅读突破10万 的公众号文章已经有132篇了;喜马拉雅客户端的收听量是1.79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4.97亿次,“别人问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我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社会,现在的90后、00后,能够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没有审美和判断力,只是我们之前很自以为是地低估了他们,一味以为他们只热爱某一类节目。”

“我记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很愤怒,他抨击一些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的老先生,很多热爱他的年轻观众可能只有26岁,有差距吗?当然有,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差距的。那我们要做什么,媒体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

“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

经验分享最后,董卿以作家毕飞宇的录制为例讲述《朗读者》对于细节的认真,“那次录到凌晨两点多,但效果一直不满意,因为灯光我觉得太过花哨。毕飞宇读的是自己获茅盾文学奖的《推拿》中的一个片断,献给他的父亲,他父亲双目失明恰巧是在他写完《推拿》后。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他写《推拿》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他这部书写完两天后,他的父亲眼睛完全看不见了。他在节目现场把这段朗读献给他的父亲。所以我说要调整灯光,要和他的内心、情感、朗读更匹配。灯光调了很长时间,到凌晨两点多,大家觉得很过意不去,但毕飞宇没有丝毫怨言,兴致勃勃。结束之后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在欧洲读过,在美国读过,在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观众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我特别感动,他的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我很喜爱的巴金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所有媒体人的工作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有的坚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朗读者》的三点启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总结点评了《朗读者》给电视人的三点启发??模式、情怀、主持人内功。

第一个关键词是“模式”。“《朗读者》通过模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节目不只是读书节目,先是讲述人生故事,故事讲到了情感的高潮点之后,才来用文艺作品抒发当事人的情怀。这个节目不是不讲究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是更讲究参与者的真情实感。”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很多做节目的人一开始想到的就是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再好的想法都会放弃,但做文化节目首先要有情怀。《见字如面》第一季节目是裸奔的,其实董卿的《朗读者》也同样,有商业赞助和广告收入,但是很艰难。听说有商家想要在这个节目上投广告,但董卿认为那个产品和这个节目不匹配,就果断拒绝了。”

第三个关键词是“主持人内功”。“董卿说有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睡觉前大概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她的手机、iPad是不拿进卧室的。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她日积月累后能够爆发的基础。主持人要想主持好节目,要想体现出独特的气质,离不开内在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诗书,想装出来是不可能的。”

篇三:2017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上周六,《朗读者》播出第八期,在这期以“勇气”为主题的节目里,影视演员江一燕向董卿及观众讲述了“老师”一词给自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自己对它理解的深刻含义,并在现场深情朗读陈忠实先生的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向祖国的每一位园丁致敬。周日晚,江一燕接受了记者的微信群采访,她对自己的恩师表达了厚重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在支教过程中的那些珍贵记忆。

十年来坚持做公益支教事业,是什么在推动着她?江一燕说:“其实也有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不应该被过度地去关注。因此也拒绝过很多的节目和访问。但是这次参加《朗读者》其实我是更想让大家知道我的老师。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或者好的长者、伴侣,能帮助他建立一个正面的人格。成长到今天,我想也是跟我的这些恩师有关。真的特别想去通过这个节目去感谢很多为人师表的老师。”而说起支教过程中的收获,江一燕表示,这一路上收获非常多,“因为我也在这个过程当中继续长大。在孩子们身上,我得到很多的勇气和鼓励,然后充满力量地回到城市面对我的工作,面对困境。当孩子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像一个妈妈,变得无比地勇敢,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他们。所以这之间我觉得这种影响都是相互的。”

江一燕还讲了一件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我其实第一年在山区拍戏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经常来看我拍戏,也是很开心很开朗的一个小孩儿。后来有一个村民无意告诉我那小孩是个孤儿。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个小孩儿那种很悲伤,很落寞的神情,转身就跑掉了。我发现大山里的孤儿心里面真的很自卑,很伤感。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地说,永远会有人在爱你们,即使你没有爸爸妈妈。”江一燕说,“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山区,我可以让他们觉得他们不是孤独的,尤其当他们在学习,在奋斗,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希望能够给他们一种信念,一颗我心里曾经也有过的小种子,因为我知道那种爱,那种温暖,它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

江一燕表示,她希望将来可以创作一些关于支教题材的电影,包括一些教师题材的,志愿者题材的电影。如果有乡村老师的角色邀请她,她也愿意出演,“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江一燕说。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最新朗读者第九期家观后感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

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家观后感

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关于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精选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最新】

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最新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