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风党风故事的作文【优秀篇】

|来源:新高考网

家家都有规矩,我家也不例外。小的时候家里的规矩就多,甚至一些不合时宜的老规矩曾让我非常反感,但有一些规矩一直坚守到现在,成为持家的好原则、好规范。才可以向腐败说不。以下是新高考网小编带来家风党风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风党风故事的作文:*的家风故事

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开国领袖*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他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谁让他是*的儿子”

1950年11月25日,*同志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前线不幸壮烈牺牲。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后,*考虑当时*身体不太好,怕这个悲痛的消息会使他的健康雪上加霜,就压下来没有告诉他。直到 1951年1月2日,在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的身体也已经康复之后,*才将志愿军司令部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送给*。

当时担任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的叶子龙先看到了这个电报,他的心情十分悲痛,也担心*无法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他拿着电报走进*的办公室,默默地将电报递给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接过电报,办公室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起来,那份简短的电报他看了足足三四分钟,一言不发,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过了一会,*抬起头,双手颤抖着从茶几上的烟盒抽出一支烟点上,眼睛变得湿润了,可他最终也没有哭出来,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谁让他是*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一个多月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北京汇报朝鲜战局,向*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内疚地作了检讨。*听罢,沉默了一会,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对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毛岸英8岁时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母亲牺牲后,他和两个弟弟在上海饱尝了艰辛磨难。1936年夏,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苏军,跟随部队攻到柏林。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这时父子已分别19年。见面后,*马上让儿子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来又让他参加西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工作,*却没有阻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艰难繁重,*又让毛岸英到工厂一线,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这里的工人都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年轻的书记,却没人知道他是*的儿子。

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的支持。当时,*身边有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他们知道*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五位亲人。这个劝说被*断然拒绝。

多年后,*向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谈了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的*,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逝世后,人们在清点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这几件东西,*整整保存了26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对爱子无尽思念的寄托。

“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1949年8月10日,正忙于筹备新中国开国事宜的*抽空给远在长沙的一位亲戚写了这样一封信,“杨开智先生: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信中提到的杨开智,是*的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来回湖南工作。早年*和杨开慧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曾得到过杨开智一家的掩护和帮助。杨开慧牺牲后,是杨开智的夫人李崇德将毛岸英三兄弟平安地护送到上海,交给了党组织。杨开智的女儿杨展(信中的展儿)也很早就参加革命,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

接到*的信后,杨开智又写信给*,要求到北京工作。至亲关系、为革命做过贡献、光荣烈属,又有专业技能,这样的条件,得到一点照顾,在北京安排一个岗位,似乎也不会有人非议。但*却不这么认为。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如果开了裙带之门,开了念旧谋利的先例,势必会损害党的威信,会动摇人民的信赖。

10月9日,*给杨开智又回了一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时,*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了一封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讲规矩,守纪律,这就是*在亲情前的选择。接到*的信后,杨开智没有再提到北京工作的事,而是安心在湖南的农业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的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

“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湖南湘乡唐家坨外祖父家??文家度过的。在文家,他得到了众多长辈的喜爱和照顾,也同文家的表兄弟、表姊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家的一些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北京看望*。其中有些人提出了希望*能够给安排工作的要求。对这些要求,*一概拒绝。在他五十年代给亲友们的书信里,有很多与找工作相关的内容:“文凯先生宜在湖南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宜远游,弟亦未便直接为他作介,尚乞谅之”“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的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赵某求学事,我不便介绍”“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

还有的人从北京回来后,就觉得和*攀上了关系,续上了交情,在乡亲们面前神气得不得了,甚至讲大话,摆架子,在群众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的表侄文炳璋时任湘乡县石城乡武装部长,他听到了群众的反映,给*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文家有人“不大服政府管理”的情况。

*接到这封信后,高度重视。1954年4月29日,他专门给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请你们将我这信及文炳璋的信给唐家坨的人们看,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

正因为深爱着这些亲人,*才决不做他们缺点错误的靠山,不为他们的缺点错误撑腰。相反,他把这份浓郁的关爱化作了严格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不断进步。从这封信中,我们看到了*的大情大爱、真情厚爱。

家风党风故事的作文:我的家风

谈到家风,祖籍往上翻一翻几代人务农,历代传承的都是朴素、勤劳、善良的家风。和许多贫困的农民家庭一样,父母为了给我们姐弟几个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以及能让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直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满满的正能量,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与人为善...

我出生于1979年,在那个年代温饱是家里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作为家里主心骨的父亲因为重病丧失了劳动力,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几姐弟相依为命。但即使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父母还是对我们的教育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从而成就了现在的我。

在为人处事方面,面对那些条件比我们还差的家庭时,父母会经常在我们耳边提起要如何给予帮助,利用微不足道的行动引导着我们。记得那时同村有个五保户,距我家不到一里地,老两口都已80多岁高龄,膝下无儿无女,走路颤颤巍巍的还要每天上山砍柴,看着甚是惹人怜。每每路过我家门口,父亲总要留老人家喝喝茶、歇歇脚畅聊,并让我帮忙把柴送到老人家庭院里,那时的我也才10多岁,正是叛逆的时候,嘴里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送了过去。后来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慢慢地发现,原来助人为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谁能没有一点困难呢,邻里之间就应当互相帮衬。久而久之,每每看见老人家挑柴经过我家门前,不管父亲有没有在场,我都会主动的接过老人家肩上的担子送至他庭院。年少的我不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父亲就会告诉我,人总会有老的那一天,当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希望自己在困难的时候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从小就要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要时刻想着与人为善,其实那也是在与己为善。我们给予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一定要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精神上的回报远比物质上的回报要充实得多,到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那时大爱也将会随时随地的出现在你身边。

父亲的教诲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转眼我已参加工作17年,父亲也因久病去世7年了。那些挑柴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也都从记忆中慢慢褪去,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慢慢地形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父亲同胞10兄妹,由于那时的战乱和家庭条件极为贫穷原因,最终只剩下父亲、伯伯和姑姑三个人。姑姑一直生活在北京,从记事起没见过几次面。工作后的我,虽然单位也在北京,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奔波,一直没有机会去北京看望姑姑,直到2006年去北京出差适才找了个机会去了趟姑姑家。当我拎着水果走进姑姑家门时,姑姑自然是非常的高兴,就像过年一样做了满满一桌子家乡菜给我吃,而后跟我聊起了家常。姑姑1962年大学毕业,后来分配在北京工作,是整个家族里第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从而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也一直都是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榜样,想在姑姑身上寻找一些当年的成功秘笈,也想聆听以往那些我所不知的故事,所以就和姑姑畅聊了很久很久......

聊天时,我无意发现姑姑家有很多老“古董”,像绿皮的电风扇、老式冰箱、威力牌洗衣机以及铁壳的热水瓶等。我便开玩笑的说这些二十年前的老“古董”在农村都不一定见得到了,怎么在首都还会有?姑姑严肃地说:以前家里穷,父母本就不支持她上学,是在我父亲的支持、鼓励下才完成了学业。集体时每家都是早出晚归的挣工分,更不用说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还去上学,尤其还是供个女孩子上学。为了读书,当时家里面争议非常大,一个大家庭9个人吃饭,算上姑姑也就4个人挣工分,争论后的结果就是分家,奶奶、父亲和姑姑分在一起。在那个年代,不敢想象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要供孩子上大学有多艰辛。姑姑说,那时的她还是很争气的,每天天没亮就要走二十多里路去学校,以至于现在的脚底板都是厚厚的一层老茧,至今都不能去掉。说到这里时,姑姑还特意的脱掉袜子给我看了看她脚上那层厚厚的老茧。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如愿地考上了大学,还被分配到了众人梦寐以求的首都?北京。姑姑说因为深受我父亲的影响,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从不敢乱花一分钱,哪怕是当年在国外赚了不少美金回来也都没有乱花过,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伸手帮助时就应该伸手帮助。然后指了指那些老“古董”说,以前哪有这些电器,这些宝贝陪了我快二十年了,有感情了,现在还能用,丢了也怪可惜的,等到破旧得不能用时再考虑换吧。

听姑姑讲完这些往事,我已惭愧得不知所措。是的,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不知上辈人的艰辛,也不懂得上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产的真实意义,看不顺眼的,用不顺手的东西就随意乱丢乱扔,其实扔掉的并不止是那些东西,更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姑姑一再告诫说,做人一定要诚诚恳恳,尤其是国家在大搞建设时期,总有些人想钻制度的空子,想方设法的从中谋取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搞人情拉关系,千万不要被那些人所利用,只有勤勤恳恳地干活、踏踏实实地做人,才会得到大家的敬重,才会给自己赢得展示自我的机会,到那时,物质上、精神上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知道这是教诲,也知道要懂得要去珍惜,这些年一直踏踏实实干着本职工作,从不敢昧着良心越雷池半步。

谨遵老一辈的教诲,我也已步入中年,虽然没有飞黄腾达,没有衣锦还乡,但却有了个心安理得。在工作、生活上深受老一辈的教诲,从不敢借着公家的名义假公济私,也从不敢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

我家没有扬名万里的光辉事迹,没有载入史册的丰功伟业,但祖辈们的点滴小事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的一部分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大家来传承,而我的家风也需要我来传承,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家风故事,虽名不见经传,却讲着乐此不疲!我会一直讲下去!

家风党风故事的作文:外婆

「“花甲又添不惑岁,古稀更增而立春”历经世纪风雨,百年岁月沧桑,11月29日,外婆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诞,杨家、宋家后人齐聚西安高陵何村,送上对老人家最真挚的祝福。

外婆姓宋,一生平凡、朴实,在起起浮浮的时代浪潮中,历尽坎坷:为避战祸几经辗转定居何村,送终两位老人,养育8个儿女。

外公也曾热血沸腾,与老表一起投奔红色根据地,1938年在延安抗大担任文化教员,被父母骗回故里;外婆算那个时代的文化人(解放前高小毕业),曾任教村小。

外公因历史问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外婆返乡农耕度日,最困难的日子小女儿被迫送人......百年艰辛怎可一语道完。命运多舛而不苟且,渡尽劫波,外婆已不明亮的双眸依然慈祥、和善。

生活的环境越是艰苦,伟大的女性越能闪耀光辉。外婆的身上打烙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朴素、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倔强支撑起艰难的生活。

外婆有双巧手?针线、茶饭,十里八村数一数二,一家老少衣衫整洁,补丁针脚匀称色彩搭配和谐,女孩的鞋头、衣角绣着小花、透着精致。

家里家外井井有条,院中泥地无尘土墙角无杂草,屋内床铺平展掉漆的方桌擦出木的本色,泛着讲究。

鱼肉山珍能烧出一桌诱人的大餐,野菜粗粮也可烹出可口的美味,“银包金”的贴饼子、金灿灿的玉米发糕、翠绿黑红的荠菜高粱卷、热乎烫口的杂粮腊八粥……不仅养活了自己的家人,也温暖着街坊四邻。

外婆外公熟知各种礼仪,乡邻婚丧嫁娶、说和纠纷,外公主外,外婆主内无不周到细致,杨叔、杨婶热心公道远近闻名。

百年人生可以是波澜壮阔,也可以是隐忍简单。外婆力尽所能扶持儿孙追求美好,绝口不提自己的委屈、痛苦。

外婆8个子女只有大女儿没有受到运动的影响师范毕业,其他子女因各种原因学业无成务农为生,儿婚女嫁大家以外婆为榜样勤俭持家,敬老爱小、友善乡邻。孙辈们求学、工作、做生意、走遍国内外以刻苦上进、敬业爱岗、诚信为本。

外婆对困难时帮过自家的人念念不忘,时时提醒儿孙: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她对过往的心酸选择了静默,穿过百年的风霜,这种善良、豁达积淀为后辈儿孙安身立命的准则。

“仁者寿”,如今102岁的外婆眼不聋耳不花,身体硬朗,以外婆为根的家族树枝繁叶茂,子孙遍布国内外,五代同堂近百人。

老外婆的一生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豪言壮语,后人从她的身上学会了:勤俭明礼、专注坚韧、忠厚和善、感恩知足。祝愿老人家吉祥安康!

中学生家风家训征文范文精选

小学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600字三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1000字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800字最新

精选关于亲情和家风的征文

关于我的家风我的家征文1000字

最新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

关于最新职工廉洁家风征文

关于最新廉洁齐家家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