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为官不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为官不为心得体会范文一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从严治党,一大批“老虎”、“苍蝇”被打掉,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被问责、追责,严格治吏的制度“发条”在一扣扣拧紧再拧紧。这让许多干部感到,受到的约束和监督越来越严格了,压力前所未有,风险前所未有,纷纷感叹“为官不易”了。
在现实中不容忽视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关键岗位的干部并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大,往往容易失去有效的制约,一旦利令智昏、堕入腐败深渊,导致了腐败的滋生蔓延,也无人敢去提醒、警告,这时当官是“容易”了,不但坑了治下的百姓,更害了干部自己。中央纪委不仅强调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党员领导干部心存戒惧、避免小错积成大错,而且还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问责”,强调“一案双查”,并层层狠抓中秋、元旦、春节、端午等每一个节点,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一批“四风”问题的典型以儆效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让“为官不为”无处藏身 为官一任,百姓寄予了厚重的期许,因此,地方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仅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贪、不腐、不出错,更要主动作为,首先,在思想上提高政治素养、树立正确三观,强化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其次,要利用职权优势,统筹协调,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带领本地经济社会建设以及民生发展,这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工作。
为官真的不易了吗?其实不然。对于干部的制约、监督制度早已有之,只不过现在抓执行、抓落实的力度加大了,形成了干部管理的新常态。正如*在谈到“为官不易”时所强调的,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在现实中不可小觑是,“为官不易”的思潮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干部认为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有的干部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也有的干部工作中慢作为,甚至不作为,推诱扯皮,遇到困难绕道走,一有硬任务就推给别人做;更有甚者,当好好先生,只练嘴把式,不下真功夫,工作中不敢担当,不愿担当,推卸责任。凡此种种,都是“为官不易”思潮下育出的“为官不为”的“畸形儿”。
一些干部慨叹“为官不易”,一方面说明了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工作取得实效,形成高压态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某些干部的官本位思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基于此,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组织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四风”工作力度,坚决治理“为官不为行为,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举措长期坚持下去,抓常抓长,真正让讲政冶、遵法纪、守规矩、敢担当成为干部队伍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价值追求。
学习为官不为心得体会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的行政官员中间,"为官不易"的声音渐渐多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一些官员感到"为官不易";二是"为官不易"对一些官员来说,旧方式尚存依赖,立新更是不易,形势的快速发展也让其感到了本领恐慌和问责的压力。
其实当今官员感到"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诱惑的职业。目前,绝大部分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常怀"为官不易"之心,既是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规蹈矩,又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内心真实写照。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民生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重大。往深处推进改革势必对既定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会遇到较大阻力。改革的这些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都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巨大考验。一个敢于做事、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是对当前发展大势的清醒与自觉。有所知,才会有所畏,才会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会沛然心间。
为官诚然不易,"为官不易"可以不为官,但既然选择为官就不能不作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本质上讲,"为官不为"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在反"四风"的背景下,也许会有官员认为约束多,越"不为"出错机会就会越少。在新的政绩观考核下,抓项目做决策,不但要看官员干了什么,而且还要看效果,决策失误,甚至还会被问责。"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借口,正如刘云山所言,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要为,而且要愿为、能为、善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矛盾叠加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分配不公的问题以及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叠叠。在各种矛盾之间,要游刃有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感到"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处补课,加强修养,提高学识,不断把不能为的事情变成能为、愿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