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读:中国货币政策【及最新规定】

|来源:新高考网

 央行解读:中国2017年货币政策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报告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及对相关问题的解答更是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对此,专家指出,央行第四季度报告为后期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而除了货币政策,报告中关于中国经济预期的积极变化也特别值得关注,这既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提振了信心。

“稳健中性”成大方向

中国货币政策如何走?央行本次发布的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从此前的“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这次的“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由“稳健”到“稳健中性”的转变?

货币政策强调“稳健中性”有其现实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货币政策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中国经济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在基础条件出现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适度调整,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以及杠杆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也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充分理解‘中性’这一概念。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所谓‘中性’就是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走向紧缩,‘不紧不松’是其合理状态。具体来看,在货币供应规模上要保持总量的适度与稳定,同时不断优化资金投向的结构,重视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双支柱框架”抑泡沫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将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央行本次报告大篇幅提及“防风险”“抑泡沫”等问题,并强调,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如何防控资产泡沫、化解金融风险,央行给出了明确的思路。报告指出,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离不开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需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

“央行本次强调双支柱政策框架的调控作用,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将为后期防控资产泡沫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事实上,目前所谓的资产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密切,其泡沫的形成既会抑制实体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金融稳定。因此,防控资产泡沫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问题或宏观审慎政策问题,而是要将二者结合,通过两个政策的协调配合来提高调控的有效性。”宗良表示。

经济预期有所改善

除了在具体货币政策上传递新信号,央行本次报告在对宏观经济的展望上也有一些新变化。宗良认为,报告中不少积极的细微变化正体现了央行对于中国经济预期的改善。如相比于第三季度报告,央行第四季度报告中“中国经济新的动能正在增强”的表述更为积极,同时,“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不少”“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等积极表述均是第三季度报告中没有的。

“央行在报告中直接提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之前都只是提到‘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本次明确表态经济下行压力减轻,反映出央行对于经济下行的担忧情绪逐渐消散。”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

宗良指出,央行预期的改善更多还是基于全球及中国经济客观情况作出的理性判断,有着充分的基础。事实上,中国经济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明显改善。量的方面,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均增长6.7%,第四季度增长6.8%;PPI由负转正,且保持强势增长;进出口逐季回稳向好。质的方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的比重继续提高,消费贡献率达到64.6%,高技术产业加快增长。

【相关新闻】

央行货币政策迎拐点:只字未提加息首提稳健中性

央行在今年要有大动作。近日,央行发布《2016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显示,今年不仅要防通胀,还要严格限制信贷,防止经济脱实向虚。与以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格不同的是,这份报告直指各种风险和泡沫,尤其是楼市。

勒紧炒房的口子

“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在央行这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抑制资产泡沫成了重点内容。央行表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地区资产泡沫问题凸显。今年,央行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抑制资产泡沫,防止“脱实向虚”。

央行直言不讳地在报告中将“房地产泡沫”,与股票市场异常波动、跨境资金流动等风险并列,作为重点风险领域。同时直言,今年央行要“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实际上,当下不少银行已经对房地产融资有所收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银行已对房地产融资全面趋紧,禁止“配资拿地”等地产夹层融资;新增开发贷趋紧;拒绝给“五证不全”开发商提供贷款;暂缓存量信贷置换房贷等交叉融资手段。

而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多地也已经收紧相关政策。以北京为例,目前个人首套房按揭贷款最低利率已经从此前的85折升至9折。而二套房个人按揭贷款的最长年限也从此前的30年缩短至25年。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房贷利率仍有上行的可能。

货币政策迎拐点

只字未提加息首提“稳健中性”

央行此次对货币政策的描述,一改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首次采用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方式。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央行所说的“稳健中性”,极大可能是针对“稳健略偏宽松”而言。本次报告货币政策趋势部分还有着“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表述,使得当前货币政策与前期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对比,同样表明了央行货币政策出现拐点。

此次央行报告并未出现“加息”字眼。因此前美联储“今年可能3次加息”的鹰派言论,以及央行在春节前后上调MLF及逆回购中标利率,市场普遍猜测央行正在释放加息信号。

但央行在这份报告中表示,“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标的结果”,同时又提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操作也有相应的量价目标,目标的调整和侧重点的变化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

邓海清认为,报告一方面指出利率上行是市场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利率上行是宏观调控的需要,前后的矛盾能够体现出央行希望避免市场将“利率上行”理解成主动“加息”的态度。

L型拐点已过

首次表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

去年,政府将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定为“L型增长”。但央行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形式却保持了自以来最乐观的态度。央行报告首次指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

邓海清表示,此次央行直接提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之前都只是提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反映出央行对经济下行的担忧情绪逐渐消散,印证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

央行对通胀的关注度正在提升。央行表示,从物价形势看,通胀预期有所上升,未来变化值得关注。数据显示,未来物价指数较上季提高5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

报告指出,未来物价涨幅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状况和供求相对变化,当前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既有上行动力也有下行风险,基数因素可能使未来一段时期同比物价涨幅放缓,这些都有助于物价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存在不确定性,须继续密切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9月份开始,CPI同比增幅不断扩大。今年1月份CPI同比增长至2.5%,PPI同比增速达6.9%。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预计未来数月PPI涨幅继续保持在高位,要警惕PPI过快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北京晨报记者姜樊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具体含义

关于货币政策奇怪现象分析解读

中国资本市场该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

中国资本市场该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

专家称货币政策六月或更趋真正稳健

世界抵达货币政策解读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供给侧改革及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供给侧改革及货币政策解读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政策解读

货币政策将体现供给侧改革的取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