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来源:新高考网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谢海珍
听过几次张化万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看到他的着作??《我的语文人生》,就买来拜读。读着读着,我对张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丰富的创新实践,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追求一次次给我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动。和张老师相比,我只能自行惭愧。
感受之一:以生为本,更新理念
张老师是一名教育家,他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快乐童年和今后得以发展的人生平台。”张老师的话是那么中肯。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抓教学质量无可非议,可是老师理解起来就比较片面。为了考个好成绩,教师让学生演练各种试卷,进行各种应试的训练。体育课、音乐课等技能课只能靠边站。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很多教师无奈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因为如果你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尽管课堂创新、改革,别人也是不会认同你的。
我佩服张老师的勇气,敢于承受别人的屈解。我们是否也要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反思自己的教育评价观念:重塑教育评价标准,着眼于“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增长能力,认知发展素质、人性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毕竟,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所要经历得更多的不是文化的考试,而是“做人”的考问。虽然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让儿童快乐地生活,促进他们一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学生为本,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
感受之二: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张老师说:“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闪烁靓丽的光彩,教师首先要让文本感动自己,然后再通过教学去感动学生。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才有可能焕发。”我说我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因为我只是在教书,在教知识。而语文是生活的,是人的语文,是灵动的语文。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培养对人的理解、关心和信任;另一方面要站在深厚的母语文化的土壤上,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是生命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促进孩子们人格生成和完善的过程。回想我的课堂,也有那么几篇课文的教学是打动人心的,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感动了,投入了,而学生的情感总没那么到位,那么投入。就是公开课也这样。是我太苛求完美呢,还是……
我想,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我,在教师。我们总觉得学生这不行,那不行,上课发言胆子小,学习基础差,家长也不重视。可是,从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去找过原因吗?张老师的教学,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三路整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我知道新世纪,教育有了全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能远远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展示教师的多重角色。因此,我也用“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这句话勉励自己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感受之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语文能让孩子们幸福,能让他们在快乐地运用中全面提升着语文素养。”张老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他这儿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让学生编书,激活学生的潜能;制定口语训练卡,开设谈天说地课、玩玩说说课,以活动为平台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学习劳动,把玩进行到底;开发生活资源,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和张老师相比,我没有他那份对教育的挚爱,没有那种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精神。我不会刻苦地钻研教材,常常是上课前看看教材,看看教案,就走进课堂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我这样的课堂教学,和张老师“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着力的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的课堂教学真是天壤之别。
我羡慕孩子们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这是我们一生学不完的知识。(www.xindetihuiya.com)我无法达到这些名师的境界,也不可能取得他们那样辉煌的成绩,但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告别惰性,像他们那样敢于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跌倒后又坚强地爬起,继续丰富和超越自己。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一口吃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理念是正确的,思路是科学的,坚持实践,许许多多的语言行为就会慢慢变成习惯,而更多相关的习惯将自然而然地促进能力的提高,并促成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是如此,对我们教师也是如此。
张老师的敬业爱岗,勤奋进取,求实务实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也激励我去谱写自己的教学人生。
谢海珍
听过几次张化万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看到他的着作??《我的语文人生》,就买来拜读。读着读着,我对张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那深刻的教育思想,丰富的创新实践,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追求一次次给我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动。和张老师相比,我只能自行惭愧。
感受之一:以生为本,更新理念
张老师是一名教育家,他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快乐童年和今后得以发展的人生平台。”张老师的话是那么中肯。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抓教学质量无可非议,可是老师理解起来就比较片面。为了考个好成绩,教师让学生演练各种试卷,进行各种应试的训练。体育课、音乐课等技能课只能靠边站。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很多教师无奈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因为如果你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尽管课堂创新、改革,别人也是不会认同你的。
我佩服张老师的勇气,敢于承受别人的屈解。我们是否也要像张老师所说的那样,反思自己的教育评价观念:重塑教育评价标准,着眼于“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学习增长能力,认知发展素质、人性道德水平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毕竟,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所要经历得更多的不是文化的考试,而是“做人”的考问。虽然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让儿童快乐地生活,促进他们一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学生为本,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
感受之二: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张老师说:“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闪烁靓丽的光彩,教师首先要让文本感动自己,然后再通过教学去感动学生。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才有可能焕发。”我说我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因为我只是在教书,在教知识。而语文是生活的,是人的语文,是灵动的语文。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培养对人的理解、关心和信任;另一方面要站在深厚的母语文化的土壤上,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是生命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促进孩子们人格生成和完善的过程。回想我的课堂,也有那么几篇课文的教学是打动人心的,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感动了,投入了,而学生的情感总没那么到位,那么投入。就是公开课也这样。是我太苛求完美呢,还是……
我想,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我,在教师。我们总觉得学生这不行,那不行,上课发言胆子小,学习基础差,家长也不重视。可是,从我们教师身上,我们去找过原因吗?张老师的教学,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三路整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我知道新世纪,教育有了全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能远远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展示教师的多重角色。因此,我也用“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这句话勉励自己终身学习,永远追求。
感受之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语文能让孩子们幸福,能让他们在快乐地运用中全面提升着语文素养。”张老师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他这儿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让学生编书,激活学生的潜能;制定口语训练卡,开设谈天说地课、玩玩说说课,以活动为平台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学习劳动,把玩进行到底;开发生活资源,习作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和张老师相比,我没有他那份对教育的挚爱,没有那种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精神。我不会刻苦地钻研教材,常常是上课前看看教材,看看教案,就走进课堂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我这样的课堂教学,和张老师“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着力的是学生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讲究的是教学效率的提高”的课堂教学真是天壤之别。
我羡慕孩子们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这是我们一生学不完的知识。(www.xindetihuiya.com)我无法达到这些名师的境界,也不可能取得他们那样辉煌的成绩,但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告别惰性,像他们那样敢于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跌倒后又坚强地爬起,继续丰富和超越自己。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一口吃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理念是正确的,思路是科学的,坚持实践,许许多多的语言行为就会慢慢变成习惯,而更多相关的习惯将自然而然地促进能力的提高,并促成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是如此,对我们教师也是如此。
张老师的敬业爱岗,勤奋进取,求实务实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也激励我去谱写自己的教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