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来源:新高考网
刘瑜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段时间下载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陆续看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它。在读《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政治类的书都像政治教科书一样无聊透顶。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刘瑜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是用一篇篇小短文的形式,读起来不需要太过费心的去理解,能够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的区别。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在这本书中对公款消费问题的章节感触很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章是“所谓‘秘诀’”。其实贪污腐败公款消费的现象在哪儿都会存在,人的贪婪本性是一样的,但会不会滋长蔓延,就在于是否做到权力制衡。也不是说美国的官员不爱免费吃喝玩乐,而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那官员还拿什么去公款消费?反观中国,如果政府还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那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公款吃喝,如果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其开支,公款消费也就“断了炊”。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其实,在中国古代有类似的权力制衡形式,比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建立多个部门分散相互制衡。当然,这仅仅是形式上,从目的上讲,中国古代的分权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君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权是为了专制。而在美国,分权是为了民主。从制度上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着本质区别。说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既然人的贪欲无法改变,那就想办法遏制它。三公消费的公开就是措施之一,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那些让人质疑的数据能说是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
当然,其实美国的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美国的民主,大约也就类似美国的垃圾食品,譬如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这些食品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受到的狂热追捧和后来的有所反思以及现状,都很类似。中国的问题,也可以用食物比来比喻,现在是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貌似暗无天日了,但其实中国本来的饮食文化是符合人类健康的。就看能否“取今复古正本清源”了。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多次表明,“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并不是为了亦步亦趋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适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所要引以为鉴的是其法制的原则?”美国的民主也有弱点,就在于太过民主,民众缺乏国家意识,而中国民主的弱点就是缺乏个人意识,民众被过度国家化。为什么美国人动不动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官司?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而中国人为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私下解决?除了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的原因,还有就是民众缺乏这种意识。实际上,从民主的两面性上讲,美国的民主也存在着太过民主自由化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文化市场化中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再比如,过度自由化体现在金融上就更加明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多,但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手段的过度运用。因此,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照搬美国的一套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而且,我们也要看清楚民主的两面性。(www.xindetihuiya.com)在刘瑜的文字当中,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它激起了中国人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民众也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看看我们现在这么多违背了*的现象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我想这也是刘瑜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所在。
不论是美国的民主,还是中国的民主,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不完美,我们的制度才能不断在完善中进步。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强自己的民主意识和观念,才是我们追求民主的正确方法。
前段时间下载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陆续看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它。在读《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政治类的书都像政治教科书一样无聊透顶。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刘瑜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是用一篇篇小短文的形式,读起来不需要太过费心的去理解,能够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的区别。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在这本书中对公款消费问题的章节感触很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章是“所谓‘秘诀’”。其实贪污腐败公款消费的现象在哪儿都会存在,人的贪婪本性是一样的,但会不会滋长蔓延,就在于是否做到权力制衡。也不是说美国的官员不爱免费吃喝玩乐,而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那官员还拿什么去公款消费?反观中国,如果政府还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那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公款吃喝,如果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其开支,公款消费也就“断了炊”。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其实,在中国古代有类似的权力制衡形式,比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建立多个部门分散相互制衡。当然,这仅仅是形式上,从目的上讲,中国古代的分权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君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权是为了专制。而在美国,分权是为了民主。从制度上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着本质区别。说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既然人的贪欲无法改变,那就想办法遏制它。三公消费的公开就是措施之一,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那些让人质疑的数据能说是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
当然,其实美国的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美国的民主,大约也就类似美国的垃圾食品,譬如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这些食品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受到的狂热追捧和后来的有所反思以及现状,都很类似。中国的问题,也可以用食物比来比喻,现在是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貌似暗无天日了,但其实中国本来的饮食文化是符合人类健康的。就看能否“取今复古正本清源”了。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多次表明,“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并不是为了亦步亦趋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适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所要引以为鉴的是其法制的原则?”美国的民主也有弱点,就在于太过民主,民众缺乏国家意识,而中国民主的弱点就是缺乏个人意识,民众被过度国家化。为什么美国人动不动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官司?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而中国人为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私下解决?除了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的原因,还有就是民众缺乏这种意识。实际上,从民主的两面性上讲,美国的民主也存在着太过民主自由化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文化市场化中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再比如,过度自由化体现在金融上就更加明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多,但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手段的过度运用。因此,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照搬美国的一套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而且,我们也要看清楚民主的两面性。(www.xindetihuiya.com)在刘瑜的文字当中,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它激起了中国人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民众也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看看我们现在这么多违背了*的现象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我想这也是刘瑜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所在。
不论是美国的民主,还是中国的民主,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不完美,我们的制度才能不断在完善中进步。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强自己的民主意识和观念,才是我们追求民主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