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来源:新高考网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据此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_第1篇

本学期品读了新教育专家干国祥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作为新教育学派的教育者,甘老师的教学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诠释了语文的含义,教学的真谛。我阅读着甘老师的文章,似乎是踏上了一次陌生的旅程,旅途中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声音,但是却能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使我认识到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不是一回事。文本的解读重在解决“讲什么”,教材解读重在解决“教什么”;文本解读要求全面、深刻,需要老师有更广博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入,教材解读则需要适宜、贴切、恰当。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材解读,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无论多么完美多么详细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解读能力,教师必须进行专业发展修炼,注重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

其次是我认识到新教育的三类目标不同于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统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则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分解、细化,强调了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能更好的落实。

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以前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举手如林,发言争先恐后,一个学生提出意见后,马上有许多小手举起来,对之补充或评价。这样的课堂更像是学生才艺的展示会。授课者对这样的课堂满意:讲的学生都听懂了,评课者对这样的课堂满意:师生配合的真好,学生也对这样的课堂满意:老师的提问我都会了。那么我们可以追问: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最终是否能够获得我们满意的结果?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儿童中心主义,或者说主体性神话的失败,是已经被太多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对于这种课堂教学虚假主体性的拨乱反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事实上也可以视为是向更为古老的人文主义致敬,或者说,是对因理解失误而导致方向失误的儿童中心课堂的反动。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而且他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与他者的对话,严格地说,还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山光水色,相互映照。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真情。我知道成长的路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毡,你的双脚必须坚实地踏在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将在甘苦相伴中体味语文教师的价值,只有懂得付出才会拥有收获,心中才会荡起幸福的涟漪。但愿这样的幸福不断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_第2篇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_第3篇

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后,感受颇多,结合平时的教学也进行了很多反思,通过反复越多

新教育理想课堂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课堂药方,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干老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他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间进行的,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学设计上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等各个教学板块进行条思缕析的反思。

另外,干老师所提倡的这种录像回放法,或者说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法很有效,但也很耗时,目前我还难以真正的做到。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实验,了解了干老师们的一些教学策略,但它是否对我的课堂有效,我想还是边学边实践,取其有用的学之,力争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为有效的课堂。


教师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