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就中国梦纪录片观后感

|来源:新高考网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面对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要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十分关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和广大职工群众生活。*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倍感温暖与振奋,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日益展现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国际劳动节期间推出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该片以赞美劳动为主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为基点,用形象化的电视语言生动阐释*,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奏强音,准确诠释*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

这部电视片从《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6个方面,形象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断。通过讲述印刻在国家货币上的群像,一一回顾了鞍钢老英雄孟泰、大庆“铁人”王进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梁军、纺织女工赵梦桃、掏粪工人时传祥等劳模群体为新中国发展所建树的丰功伟业;通过讲述原子弹核心部件加工者原公浦的故事、讲述太空授课等航天英雄群体的故事以及“蛟龙号”深海探险故事、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故事、新松机器人公司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故事等,大力宣传“创造性劳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淡漠许久的“劳动最光荣”理念,再次成为时代强音。

接地气,用事实生动展现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

该片重用故事,善用细节,具体表现一个个劳动人物、劳动画面、劳动成果。镜头里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见证了劳动改变命运的伟大力量。林县人民用双手和简陋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张买江、任羊成等劳模的故事和无数普通农民面对困难磨砺而成的宝贵精神,被升华为“红旗渠精神”,鼓舞、鼓励了无数中国人。镜头里的高铁驾驶员李晓东,无数次徒步往返京津间,两个月竟磨穿了3双鞋。抻着皮尺一米一米丈量铁轨,每一个轨道曲线、坡度、信号机位置,逐一编码。30分钟车程分成1800秒,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他倒背如流。“中国高铁”这张中国名片,就是由这样的高铁人打造的。

拓视野,从纵横捭阖中创新纪录片表现手法

该片气势恢宏,巧妙地把历史与今天融合在一起,把中外的劳动创造融合在一起,既有世界视野,又有时间纵深。该片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比如解说词写道“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劳动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直滋养着人类的精神完美与全面发展”。虽然立足于讲述当代中国劳动者,但片中有机地把瓦特、西门子、爱迪生划时代的劳动创造融入进来,把长城、大运河的伟大壮举融入进来,把中国四大发明和李时珍、宋应星等古代科学家融入进来,整体展现劳动对人类的贡献。在讲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时,把德国因有坚实实体经济支撑,在欧盟中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作为例子,实证今天发展中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围绕高铁,既回顾100多年前中国输出的是铺设铁路的劳工,也讲述今天我们输出先进的高铁技术和装备。一系列类比,给人以启迪和力量。通过可知感的人物故事,对“劳动铸就中国梦”这一核心主题进行形象化、艺术化表现,既有理论影响力,又有视觉冲击力。

推力作,传递铸就中国梦的正能量

“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除了推出《劳动铸就中国梦》大型纪录片之外,还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重点栏目推出《工人诗篇》《大国工匠》等系列报道。这些节目,呈现出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风采,塑造了当代中国工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群体形象。《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收视率创造了新高,比去年同频道同时段提高了6%,收视份额提高12%。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反响强烈,很多观众表示,该片非常吸引人,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很丰富的电视细节,呈现了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好节目。有观众发长篇信息给主创人员:“中国梦的核心点是全中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创造幸福祥和的人间天堂。片子告诉我们,最伟大最古老民族创造过最深远的历史辉煌,现在我们在用智慧与双手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观看苦难辉煌观后感

劳动铸就中国梦观后感汇总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