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会代表热议工匠精神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新高考网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两会代表热议工匠精神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徐建华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3月5日,当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工匠精神时,引发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鸣。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也让工匠精神成为去年两会和全年的热词之一。

现在,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而且仍将其与质量相联系,自然再次引发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他们纷纷建言献策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中国工匠。

厚植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黄小玲与陶瓷打交道的第37个年头。“很多陶瓷人一辈子只做好这一件事,正是一种工匠精神在支撑着。”正如她的网名一样,12岁就开始接触陶瓷的“瓷女黄小玲”早已认定这是她一辈子的事业。

“陶瓷这种手艺活,只有真正爱它才会做一辈子。”黄小玲说,在公司里,年纪最大的师傅已经91岁,“做了一辈子,现在还在画,想着如何创新。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会继续坚守。”

坚守,既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传承。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先秦的鲁班、李冰,三国时期的马钧,宋代的韩公廉,明朝的宋应星等一个个能工巧匠,更是名垂青史。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培训师曹晶认为,当前制造企业不缺乏工匠,缺的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其实也就是缺少对工匠工作价值的认可,缺少对工匠工资待遇的提高,缺少对工匠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据《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意思是说,要在制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有质量问题,必究其责任,并予以严惩。宋朝时,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明朝时,修筑城墙所用的每块砖上都刻有烤制人的姓名和信息,这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追查提供了便利。

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比如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弘扬工匠精神,更提出了工匠文化,我觉得十分接地气,符合当前的需要。其实,工匠精神不是指单纯的技术有多娴熟精湛,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追求。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长期大力鼓励和实质性激励,建立起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和社会氛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相信,随着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的完善,中国工匠文化的不断普及深厚,会有更多人加入中国工匠队伍,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代表们纷纷表示,工匠精神代表着工匠们的匠心,匠心代表着品质。“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社会心理,人人都要有工匠精神,才能把你该做的、正在做的事做到位。”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黄云说。

培育“中国工匠”塑造质量之魂

去年,央视热播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工匠》,曾让全社会对于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也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大国工匠”的培养。代表们认为,“大国工匠”不会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成长和诞生的土壤,除了文化机制之外,更需要法律、制度、待遇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和举措,才能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当了40多年工人,他一直关注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什么很多东西设计得很好,却做不出来?就是因为缺技术过硬的工人!”他说,技术工人是培养出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土壤。

今年两会上,许振超专门带来了一个议案,就是要求加快职业技能开发法立法。在他看来,工匠是技术队伍中的一部分,还得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这个角度,从技术工人、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各方面培训、教育方面下手,建议国家出台一部法律,因为一个国家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来努力。

“如何把工匠精神变成劳动者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新华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工匠光荣”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建立一整套激励制度,促进工匠的成长和成功;完善、提升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技能培训体系,奠定工匠成长、成长的基础,建立起与中国制造业大国、强国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尽快培养出真正管用、好用、企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对现代工匠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们不再只掌握单一的技能和完全靠个人掌握的技巧进行生产,而是利用先进的方法、工艺、设备和工具,综合掌握传统加工和现代技术的多项技能,才能满足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的需要。”结合当前技术工人的实际状况,曹晶提出了3条具体的建议: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职业学校到企业打造出一条终身学习提升的通道;对高技能人才应实施国家津贴制度,或者出台技能津贴指导意见,督促省级人社部门和企业共同落实,真正提高技能人员技能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占比;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

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教育培育工匠的同时,更要让工匠们能更好地坚守和专注工艺改造与质量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大批工匠型的一线产业工人。企业要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离不开员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企业对培养工匠型一线工人责无旁贷。”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每一位生产者都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必将显著提升。因此,企业要在职级、薪酬、福利待遇等制度设计方面入手,形成体制机制,鼓励、激励更多工匠型一线工人的产生并能够留住他们。”

高德康还建议,国家在设置各类荣誉奖励时,要把更多评先评优的机会向一线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倾斜,让工匠等技术工人群体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举例说,可以给予“工匠”型技术人才与劳动模范等相同的社会待遇,考虑在城市落户、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不少代表看来,要成为“大国工匠”,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工夫,必须要有一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尤其是要戒除焦躁的心态,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大国工匠’需要土壤。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让大家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点一滴刻苦的钻研来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进而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许振超说。《中国质量报》

关于专家学者和代表热议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关于精选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关于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

关于“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双双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张建星: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

精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关于学生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精选弘扬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工匠精神》读后心得体会【优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