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汇总】

|来源:新高考网

*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下面是新高考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快来看看吧。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一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可以说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大创新。如何进一步创新机制、精准发力,成为新时期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宁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精准到村和精准到户相结合的扶贫方式。采取“一户一法”的方式,帮助帮扶村和贫困户协调、争取资金,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帮扶对象发展生产、提高素质,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稳定脱贫致富。

一、宁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果

宁县积极探索“整区域开发、整区域治理”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变“点”式的整村推进为“片”式的整区域扶贫开发。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基础特征相同、产业发展条件相近的原则,提出了“一线两园四区”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布局、抓点带面、抱团发展、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把“三山四川”涉及的贫困乡村全部纳入整区域开发范围,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宅”综合治理,重点围绕苹果、草畜、瓜菜三大产业,打破“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格局,围绕区域特点,引导产业进行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据统计,2001年至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9元增加到5466.9元,年均增长252.3元,解决了24.6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破题,聚焦发力,铺开脱贫致富道路。宁县把贫困地区道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来抓,以全面提升乡道、村道四通八达为目标,以打通断头路、联网路、产业路和提升公路通达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贫困乡村公路改造工程,优先建设“扶贫路”、连通“产业路”、实施“民心路”、构建“联网路”、铺筑“小康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路网结构,提升了通畅通行能力,全县累计新修村组道路726.2公里柏油路(水泥路)276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由31.1%提高到了42.4%。同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扶贫理念,紧扣农村安全饮水、电力电网改造和群众居住工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力破解贫困村发展难点问题。全县新建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23处,铺设自来水管线149.9公里,完成10千伏线路58.65公里、0.4千伏线路95公里、低电压瓶颈治理村(组)19个,户表改造2235户,完成三相动力通电村(组)30个,实施农电网改造工程100公里,并按照节约土地、相对集中的原则,遵循“群众自愿、政府协调、讲求实效”的方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94户。

(一)照精准定位、分类施策。在金融信贷项目的投放上,宁县按的原则,采取财政注入为主、入社群众缴纳会员费为辅的筹资方式,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探索出了“一带三”“一带四”“一带N”等发展模式。至目前,累计发展村级互助协会130个,搭底资金3927万元,先后为1694户贫困户筹措发展资金2565万元,扶持发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7个。

(二)瞄准贫困村,整村推进推出新气象。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宁县把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无增收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收入、农民非常贫困的12个村确定为整村推进贫困村,集中资金、集中力量,给予重点扶持。实行项目资金硬捆绑,集中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整合行业部门资金,集中投入整村推进贫困村,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村容户貌大变样。

(三)瞄准贫困户,差别扶持扶出大成效。为打破“一刀切”的传统扶贫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宁县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实施差别式扶贫模式,有力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让扶贫资金真正扶到了穷人。

为增强扶贫措施的瞄准性和针对性,采取由群众评定贫困户的办法,更为准确地把握了扶贫对象,全县共确定贫困户2.34万户8.97万人。建立党员干部帮扶机制,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精准扶贫对象“结穷亲、一帮一”帮扶活动,实行点对点负责、手把手帮扶,确保帮扶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在扶持项目的选择上,结合当地实际和贫困户意愿,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扶、一户一帮。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实施“雨露计划”,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就业,帮助提高脱贫致富本领;对务农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帮助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对贫困劳动力创业予以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安排养殖业、种植业等增收致富项目;对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同时,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等弱势群体实行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二、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当前,宁县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贫困村的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剩下的贫困户都是自我发展能力差、脱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的硬骨头。立足精准扶贫、实施分类指导、实现精准脱贫,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从户的层面看,贫困对象识别难。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宁县55.2万人,贫困人口8.9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基本上是普遍贫困,需要扶贫的人口数量大。二是贫困程度难以鉴定。在贫困规模确定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刚性标准,农民收入渠道多且难以核算,要把贫困家庭贫困程度进行排列并作比较是一件较难的事情。三是贫困户识别后矛盾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民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从村的层面看,扶贫产业找准难。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

一是种养殖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可预见性不强。种养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生猪养殖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扶不起来。新发展一种特色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三是扶贫到户项目见效慢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扶贫到户项目特别是生产发展项目,见效很慢,周期很长,工作量也很大。长期以来受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习惯于搞基础设施建设,习惯于搞普惠制,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产业扶贫工作量大、难度大,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多数人不愿意搞。

(三)从县域层面看,扶贫资金统筹难。实施扶贫开发,开展精准扶贫,资金投入是保障。

一是县级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宁县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返贫度也较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4万户8.97万人,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每年要解决3900户14950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对这么多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有的扶贫资金又十分有限,实施难度很大,难以实现全覆盖。二是农民稳定增收缺来源,培育产业投入大。在宁县人口比较稠密,土地又比较少。多年来,县委政府一直致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直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产业收入比较效益较低。三是资源区域性贫困问题仍很突出。多数贫困村属于区域性贫困,区域性越贫困,个体贫困问题越突出。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资源贫乏。要解决这些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问题。宁县金村乡高理塬村就是典型,通村公路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高理塬距老庄村村部10公里,村子地处山顶,四面临沟,以前仅有一条狭窄的盘山羊肠路与外界相通,当地群众称它“孤岛村”。3月,一条长9公里,宽6米的通村路从老庄村部延伸到高理塬自然村,连起了通往山外的通道。结束了该村不同通路的历史。

三、对今后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识别精准为精准扶贫奠基。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采用“比选”方法,建立和完善帮扶对象的识别认定工作机制,可以为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由县扶贫开发机构牵头,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通过户户见面、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摸清贫困家庭的真实底子。

二是村级民主评议并予公示。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会和村民代表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逐一比选、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把收入低无劳动能力的确定为低保户,做好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在比选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村民在帮扶对象选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严格动态管理控制数量。实行严格的数量管理,定期调整帮扶对象,做到帮扶对象有进有退,防止帮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降低帮扶效率。

(二)产业精准为精准扶贫造血。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产业驱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建好基础设施。多数贫困村属于区域性贫困,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发展产业是难上加难。因需要扶持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多,这些资金无法满足贫困地区建设需求。为了不让贫困群众在小康建设进程中掉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议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要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继续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围绕产业发展,着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找准优势产业。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是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积极性。长期以来,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偏低,需要农户自筹资金过多,使得绝大多数贫困户无力自筹而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因此,提高贫困户项目补助标准、转变其发展观念、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发展积极性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实现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动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

(三)机制精准为精准扶贫护航。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一是建档立卡,精细化管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二是一户一策,精准滴灌。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建立“一对一”扶贫到户工作机制,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三是精准考核,确保成效。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让贫困县的党员干部放手去抓扶贫工作,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创造扶贫业绩。

关于最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最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最新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