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化工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来源:新高考网

本文根据新高考网大学库最新数据统计,整理了新疆高考历年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数据,包含北京化工大学在新疆高考的录取最低分数线、录取最低位次排名和录取人数等数据,大家在报考北京化工大学的时候,可以参考历年位次排名来做比较。

新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化工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一、2023年新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化工大学

1、2022年新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2分,最低录取位次是5336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19人;

2、2022年新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92分,最低录取位次是2099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9人;

3、2021年新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4分,最低录取位次是5182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10人;

4、2020年新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2分,最低录取位次是4533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11人;

5、2022年新疆文科类考生要想上北京化工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6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039名,招生录取人数为6人;

二、新疆上北京化工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1、2022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新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新疆 2022 理科 本一 119 492 5336 教育部
新疆 2022 理科 本一(单列类外语) 29 392 2099 教育部
新疆 2022 文科 本一 6 506 1039 教育部

2、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新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新疆 2021 理科 本一 110 514 5182 教育部
新疆 2021 文科 本一 15 543 1046 教育部

3、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新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新疆 2020 理科 本一 111 542 4533 教育部
新疆 2020 文科 本一 14 551 1111 教育部
北京化工大学在浙江投档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2最低分录取人数)
北京化工大学在云南投档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2最低分录取人数)
北京化工大学在福建投档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2最低分录取人数)
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2023北京化工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EMS查询及方式汇总
2023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化工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电话是多少 附详细联系方式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官方网站:https://jiaowuchu.buct.edu.cn/
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是公办吗 各专业学费一般多少呢
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是双一流吗 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是几本学校 是一本还是二本

三、北京化工大学最新师资力量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5300人,研究生约8100人(其中博士约1100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约2700人,留学生约460人。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4人),其他国家院士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24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3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2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1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0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6亿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57项,国外专利11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等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