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散文文体特征的学习活动设置(二)

|来源:新高考网

(二)对作者情感的体认,脱离语境,抽象化概括

散文教学的难点,在于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教师要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从而体悟出作者独特的情感。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作者传达的情感,往往跳过对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导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抽象而空洞。如有教师在上《那树》时,问学生:“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什么?”学生面面相觑,因为之前老师只是让他们找了人们处置那树的句子,而这些句子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及意思学生是不理解的。无奈之下,教师灌输给学生,这里面有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现代文明对过往和谐生活野蛮冲击的忧虑。这种情感理解是外加的,不是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贴标签式阅读。

(三)学生体验,脱离文本,缺乏情感共鸣

散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文本,就要架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文本的某个点有触发,从而走进文本,有深层次的阅读体验。然而,很多教师在唤起学生体验时,没有关注连接点,导致学生对文本缺乏情感共鸣。朱自清的《背影》是经典散文,教学时一定会聚焦父亲的“背影”。有教师这样安排活动:请一胖胖的男生扮演父亲,到讲台边攀爬,做出“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努力的样子,结果引得下面学生哈哈大笑。“背影”是属于朱自清的,是特定情境下作者眼中独具审美的文学意象。学生攀爬讲台和父亲攀爬月台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不会引起学生任何的情感体验。

二、散文阅读教学学习活动设置的策略

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须破解。基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一)把握文章话语体系,鉴赏个性化语言的活动

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品味散文语言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正是通过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读散文,要读作者的“语文经验”,即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如梁实秋的散文名篇《鸟》极具语言特色,品味语言是该篇的教学重点。对此,我们可以相应地设置如下学习活动:

找一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一个句子。

[我爱鸟。(整体把握作者对鸟的情感态度,奠定本课的感情基调。)]

读一读:课文三、四两段,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地?纤合度。]

议一议:从修辞、句式、关键词等角度品味鸟声之悠扬,鸟形之俊俏,体会梁实秋语言的艺术特色。

[独奏、合奏、交响乐等比喻,细腻描摹了鸟叫悦耳的效果。句子错落有致,对比与铺陈方式突出了鸟儿声音清脆嘹亮的特点。同时巧妙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含蓄雅致,作者无限的欣赏与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

梁实秋说:“写鸟,是因为爱鸟,爱鸟自由跳跃的姿态,更爱鸟婉转清脆的声音,我是心里虔诚地深爱着。”作者用语言精准地捕捉了这种精微的感觉和知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了鸟之声、鸟之形,读来舒缓自如,韵味无穷,凸显了梁实秋散文语言的典雅之美。这正如他认为,现代文学缺乏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吸收、消化,若适时选用文言词汇与句法,吸取它们的精义,再融入现实环境的体验和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可使文章雅炼且富情致。

散文学习就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教师基于散文言语特质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的学习支架搭建下,对语言的鉴赏逐步深入,从而能品味与发现作家散文语言内在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铺设台阶指引学生往散文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从而领会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及审美情趣。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