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来源:新高考网

本文根据新高考网大学库最新数据统计,整理了重庆高考历年武汉大学的录取数据,包含武汉大学在重庆高考的录取最低分数线、录取最低位次排名和录取人数等数据,大家在报考武汉大学的时候,可以参考历年位次排名来做比较。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一、2023年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

1、2022年重庆历史类考生要想上武汉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28分,最低录取位次是235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4人;

2、2022年重庆物理类考生要想上武汉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34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509名,招生录取人数为69人;

3、2021年重庆物理类考生要想上武汉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65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44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71人;

4、2020年重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武汉大学(只招有志愿考生其它)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24分,最低录取位次是4356名,招生录取人数为4人;

5、2020年重庆理科类考生要想上武汉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57分,最低录取位次是1389名,招生录取人数为59人;

二、重庆上武汉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1、2022年武汉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重庆 2022 历史 - 本科 24 628 235 教育部
重庆 2022 物理 - 本科 69 634 1509 教育部

2、2021年武汉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重庆 2021 历史 - 本科 23 646 262 教育部
重庆 2021 物理 - 本科 71 665 1447 教育部

3、2020年武汉大学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重庆 2020 理科 - 本一 8 - - 教育部
重庆 2020 理科 - 本一 4 624 4356 教育部
重庆 2020 理科 - 本一 4 631 3520 教育部
重庆 2020 理科 - 本一 59 657 1389 教育部
重庆 2020 文科 - 本一 21 641 237 教育部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武汉大学哪个好,区别对比和分数线排名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很多学生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武汉大学之间纠结徘徊,不知在这两所学校之间如何选择,本文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武汉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包括录取分数线、排名、院校的属性、公办民办、院校特色等关键属性和数据,相信看完后你就知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好了。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武汉大学哪个好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考在辽宁2022年历史最低分为586分,武汉大学高考在辽宁2022年历史最低分为...查看更多

2.武汉大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武汉大学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武汉大学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武汉大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北京高考2020年武汉大学金融学类专业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6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694名; ...查看更多

3.武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武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武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武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浙江高考2022年武汉大学计算机类专业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6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查看更多

4.2023年武汉大学在吉林高考招生专业计划和专业代码(原创)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关于武汉大学在吉林招生计划数据,包含武汉大学在吉林的招生专业及该专业招生人数、招生专业代码、招生批次和科目要求等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武汉大学在吉林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人数代码1、武汉大学在吉林的招生计划法学((含国际法试验班)(含卓越法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招生录取人数为3人;2、武汉大学在吉林的招生计划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翻译口吃不宜报...查看更多

5.武汉大学俄语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武汉大学俄语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武汉大学俄语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武汉大学俄语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山西高考2019年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文科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1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61名;...查看更多

6.武汉大学在天津投档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2最低分录取人数)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武汉大学在天津的历年投档最低录取分数线,包含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招生录取人数,考生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其历年在天津的最低录取位次排名等关键信息,今年武汉大学在天津的投档录取分数线预测分,已经可以在高考升学网上面查询了。一、武汉大学在天津最低投档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从高考升学网院校库公布的武汉大学在天津的历年最低投档线和录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大学在天津录取最低分大约在611分至...查看更多

7.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北京高考2020年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5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2423名; ...查看更多

8.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武汉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辽宁高考2019年武汉大学化学类专业理科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5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42...查看更多

9.2023年武汉大学在青海高考招生专业计划和专业代码(原创)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关于武汉大学在青海招生计划数据,包含武汉大学在青海的招生专业及该专业招生人数、招生专业代码、招生批次和科目要求等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武汉大学在青海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人数代码1、武汉大学在青海的招生计划法学((含国际法试验班)(含卓越法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2、武汉大学在青海的招生计划工科试验班((B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包含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查看更多

10.青岛大学与武汉大学哪个好,区别对比和分数线排名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很多学生在青岛大学和武汉大学之间纠结徘徊,不知在这两所学校之间如何选择,本文就青岛大学和武汉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包括录取分数线、排名、院校的属性、公办民办、院校特色等关键属性和数据,相信看完后你就知道青岛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好了。一、青岛大学与武汉大学哪个好 1、青岛大学高考在江苏2022年历史最低分为519分,武汉大学高考在江苏2022年历史最低分为608分,从最低录取分数线对比,武汉大学...查看更多

11.2023年武汉大学在湖南高考招生专业计划和专业代码(原创)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关于武汉大学在湖南招生计划数据,包含武汉大学在湖南的招生专业及该专业招生人数、招生专业代码、招生批次和科目要求等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武汉大学在湖南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人数代码1、武汉大学在湖南的招生计划公共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招生录取人数为8人;2、武汉大学在湖南的招生计划工科试验班((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色弱、色盲不宜报考)(A电气类...查看更多

12.2023年武汉大学在广东高考招生专业计划和专业代码(原创)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武汉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关于武汉大学在广东招生计划数据,包含武汉大学在广东的招生专业及该专业招生人数、招生专业代码、招生批次和科目要求等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武汉大学在广东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人数代码1、武汉大学在广东的招生计划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含全球健康学(四年制)、预防医学(五年制),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2、武汉大学在广东的招生计划金融学类(含经济学、金融学,弘...查看更多

三、武汉大学最新师资力量学校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学校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第199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351-400位。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

相关推荐